总分馆法规信息

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进入提档升级的发展快车道


11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这部牵动万千图书馆人的专门法律将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第一部文化立法,也是公共文化领域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法律。值得注意的是,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被写进了公共图书馆法,以确保公共图书馆资源向城乡基层延伸。恰在此前两日,全国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研讨会在江苏苏州吴江区召开,来自公共文化界和图书馆界的领导、专家共议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经验。在此期间,《苏州市吴江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管理标准》正式实施,标志着吴江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形成了更为标准化、科学化的建设管理体系,进入了提档升级的发展快车道。

落实政府保障责任,“区镇村”实现“四位一体”

吴江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探索起步早,起点高。1993年就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乡镇万册图书馆。为了让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吴江先行先试,以总分馆建设为“子”,盘活吴江基层公共文化发展棋局。2008年实现了镇级分馆的全覆盖。2011年,吴江以政府文件形式发布《吴江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实施细则》,推动总分馆向村一级延伸,对乡村中农家书屋、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中心、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乡村图书室这四种原本分散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实施设施网络一体布局、人员队伍一体构建、技术平台一体运行、资源活动一体提供的“四位一体”运行机制,并写入政府对乡镇考核的年度目标责任书中。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末端,实现统一的管理体制、统一的建设要求、统一的服务规范、统一的业务系统。吴江区政府拨付专款,将总分馆经常性运行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为乡镇分馆的工作人员设立年度考核奖励、购置两辆图书流动车、增加年度购书经费等,多措并举,为总分馆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2013年,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区镇村三级总分馆网络在吴江成功构建。目前共建成41个分馆、250个社区(村)支馆、有效持证读者16.14万人,总馆每周开放时间达80.5个小时(节假日除外),年接待读者150万人次左右,年外借图书100多万册, 227万册图书全部实现通借通还。全区形成了图书“统一流转、通借通还”、资源“共建共享”、服务“规范高效”的良好格局。

突显志愿公益属性,社会力量参与激发机制活力

除了政府统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功利当前、德昭后世的总分馆建设中来。2015年,吴江区委宣传部与亨通集团合作成立“亨通美德基金”,成为苏州首个民营公益文化基金,建成24小时街区图书馆、“亨通市民书房”等文化项目。文化公益力量的培育发展也在同步进行。如火如荼的文化志愿服务成为吴江总分馆制建设的一大特色。包括图书馆馆员、中共党员、共青团员、教师、律师、医生、大学生村官、业务专技人员等多方志愿力量共350人组成一支充满活力的别动队,被评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优秀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开展的“悦读彩虹”志愿者走基层活动被文化部评为2016年文化志愿服务典型案例。社会力量的融入,生动展现了吴江“大文化”的融合发展理念,吴江总分馆制建设逐渐呈现出“海纳百川”的全新格局。

做大做强人才队伍,规范化考核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

吴江图书馆总分馆工作人员大致分为四种类别:财政统一支付人员、政府购买公益岗位、服务义工、志愿者。以服务常住人口数配备专兼职人员,现有专职人员141人、兼职人员352人。由总馆工作人员对分馆、支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辅导,全面保障乡镇(村)馆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在国家《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导下,吴江以政府出资购买公益岗位的方式,服务外包,扩充人才队伍。借助增量,盘活存量,提高供给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权益。将总分馆建设纳入区政府对乡镇政府的年度考核,比重占3%;由总馆对分馆、分馆对社区(村)支馆以及分馆工作人员、分馆对社区(村)支馆工作人员实行逐级考核。每季度考核一次,年底按照季度考核情况综合给出年度得分。总馆对分馆从办馆条件、绩效考核结果、安全管理、读者满意度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与镇(街道)文化工作考核挂钩。

打通数字文化服务渠道,推动公共文化零距离

借助“互联网+”的创新驱动,吴江加快数字阅读资源建设,为镇、村配发多功能阅读机、启用RFID图书智能借还系统。推出Kindle外借服务、码上共读等在线阅读方式。共建共享了30多个电子数据库,相继打造了吴江数字图书馆、苏州首家电视图书馆、手机图书馆。成功构建“悦读吴江”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和“吴江文化云”公共文化基层服务平台等,打通总分馆体系全媒体服务通道,全力构建线上与线下一站式供给服务。为了打造更多的城市阅读空间,推动“15分钟阅读圈”,吴江将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嵌入老百姓日常生活。吴江图书馆分别和湖滨华城社区、联杨缤纷荟联合打造24小时市民书房,采用全天候全自助服务,推动了文化生活与高新技术融合,为读者带来了“免费借阅不打烊”的全新服务体验。2016年起,吴江在全国率先实现线上选(买)书、线下配送的“读佳·悦借”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吴江总分馆、在线书城、实体书店在内的海量阅读资源,实现借阅率100%,真正把图书馆办到了读者家中。2017年10月,首批信用智能借阅柜落地吴江,与支付宝芝麻信用合作,推出“免押金、线上借、送上门”的信用借阅模式,让信用红利带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进一步提升城市阅读环境。

立足长远发展,推出总分馆建设标准

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开始走向成熟发展的崭新阶段,新起点面临新挑战,吴江从顶层设计上提前谋划,坚持标准制定与实践探索同步推进,积极探索建立运行有效的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注重条款的细化、指标的分解或拓展,促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在新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苏州市吴江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管理标准》深深扎根于现实土壤,是对吴江十几年来不倦探索的回顾与提升,例如“读佳·悦借”、码上共读等一些创新举措通过标准加以固化。另一方面,该标准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有关规定,比如保障法当中规定的公共图书馆要建立资产统计报告制度、服务年报制度、公众满意度调查制度,以及总分馆制建设社会化发展等,都在吴江的标准中得以体现。

今年8月,吴江区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由政府拨款年度经费1410万元,用于标准化建设补助。拨付712万元用于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和区级服务项目的运营。目标是到2020年,全区100%行政村(社区)建有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这一系列动作无疑是政府对新时代老百姓文化需求的理解与尊重,是对党中央坚定文化自信的最有力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