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广西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动一季度经济工作”系列主题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在广西新闻发布厅举行,发布会介绍了广西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
据悉,今年1月8日正式对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实施“乙类乙管”以来,广西坚持前移关口、补齐缺口,扎实推动“乙类乙管”各项措施落细落实,坚决兜住“保健康、防重症”底线。目前,广西顺利渡过社会人群感染、发热就诊、重症救治三个高峰,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外防输入有力有效,春节期间没有出现疫情反弹,实现平稳转段和社会大局稳定,有力推动全区各地抓发展、促改革、保民生等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近期,广西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持续强化疫情监测预警准备。坚持早发现、早应对,科学预判感染和重症达峰时间和峰值,累计监测到新冠病毒本土有效序列740条,优势流行毒株与全国一致为BA.5.2和BF.7,未发现新的毒株型别。加大境外变异株输入监测力度,海关累计发现新冠病毒输入有效序列11条,均不属全球重点关注的变异株,没有发生新冠病毒疫情反弹,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二是快速扩充重症医疗救治资源。制定《全区2023年新冠病毒感染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实施方案》,安排10亿元资金支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重症床位升级改造,持续加强重症救治医疗资源配备,ICU床位和可转化ICU床位迅速增加至1.34万张,实际可用ICU床位数占总床位数超过8%,有效满足重症患者医疗救治需求,没有发生长时间、大范围医疗资源挤兑事件。
三是优化新冠重症患者救治策略。坚持应收尽收、快诊快收、早诊早治,落实集中患者、专家、资源、救治“四个集中”要求,加强医疗力量区域统筹和协同,畅通及时转诊转运渠道,有效降低重症患者病亡率。目前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重症床位使用率恢复至正常水平,在院新冠重症病例仅为最高峰时的7.07%,部分医院临时增开的呼吸病区、重症病区已逐步撤销。
四是重点抓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压实五级书记抓农村地区防控责任,组建各级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推动医疗资源沉下去、基层力量动起来。强化医疗物资供应保障,累计为全区基层医疗机构配置指氧仪6万多台、制氧机2100多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物资可用2周以上。
五是加强重点人群健康防护管理。将排查出来的老幼病残孕5类重点人群累计422万人纳入网格化管理或重点关注对象,分级分类开展健康服务管理。做好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加强免疫接种,累计完成接种1.21亿剂次,全人群接种率达92%,60岁以上老年人第一剂次、全程接种率分别达96.3%、94.9%。
六是统筹抓好医疗物资保障供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扩大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本地企业生产的布洛芬片成功上市销售,填补广西布洛芬生产空白。加强医疗物资收储调配,上线“广西防疫药品精准投放平台”,做好医疗机构和重点地区市场有序供应,春节期间全区医疗物资实现24小时保供。
七是统筹做好“外防输入”工作。坚持既要严防疫情输入、又要便于人货往来,优化调整口岸通关模式,高效落实远端防控、入境防控和入境后防控措施,全区边境口岸安全稳定运行。8个具备通货能力的边境口岸均高效畅通,边境口岸(互市点)累计出入境车辆5.18万辆次、同比增长近46%,东兴互市区交易量历史上首次持续超5天达万票以上,凭祥友谊关口岸成为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唯一旅货检不间断运行的边境口岸。
下一步,广西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住高龄老人健康管理服务这个关键,聚焦农村地区和养老机构等场所防护这个重点,统筹推动“乙类乙管”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向好态势,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