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讯
<
文旅融合发展千年古城焕发生机 河源龙川: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19-06-05

美丽的龙川县城。


游客参观佗城南越王庙。


龙川学宫始建于唐朝,经宋元明清修葺,是岭南地区创建时间最早、保存原有建筑最多的学宫之一。


龙川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龙川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龙川县委书记黄添胜介绍,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龙川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举措,是龙川建设“人文名县”的重要途径。


龙川县佗城镇是广东省首批16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2230多年历史,是秦朝中原文化南下与百越文化交流的结合地,也是千百年来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重镇,拥有丰富的岭南文化、客家文化、赵佗文化、宗祠文化、姓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


如今,龙川正在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和开发,深入挖掘境内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谋划打造一批具有龙川风格、客家风骨、岭南风尚的精品力作,不断提升“千年古县”的“文化指数”。


一批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申报,龙川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合理保护和开发城市历史遗存,于2022年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 高标准修复让古城重焕生机


清晨的佗城学宫旁,琅琅读书声唤醒古城新的一天。往来穿梭于佗城古老街道的,是越来越多的慕古游客,是古城后人仍在传承的千年作息。经历两千多年的越王井内,井水依旧清澈冰凉。横亘于老城与田野的古城墙,仍然散发出内敛的光芒。在田地里隐约可见的宋朝苏堤,依然朦朦胧胧伸向远方的山脚……


龙川建县历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龙川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龙川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2009年12月,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至今,龙川的古城门、古城墙等古建筑、古村落风貌犹存。佗城内,县衙署遗址和赵佗故居等遗址,印证着龙川为岭南最早建县的历史。盘雁古道、青化古马道、五合径等驿站遗址印证着龙川“居郡上游,当江赣之冲,为汀潮之障,三省咽喉,四周门户,为水陆之要道”的独特地理位置。布岗镇大长沙村内数量众多的宗祠、碉楼、古民居、古塔和古桥,以及村内纵横交错的石阶路留存至今。


2007年至2011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经国家和省普查办核定的龙川县不可移动文物共878处,数量排全省县区第三位、河源县区第一位。龙川县博物馆藏有二级文物17件、三级文物170件,其中不乏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唐代白釉碗等珍贵历史文物。


为活化县域内历史遗址,擦亮“客家古邑·人文龙川”这一“金字招牌”,龙川开展了一系列保护文物遗址、弘扬历史文化的工作。


2018年,龙川成立了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领导小组,聘请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暨南大学教授王元林为龙川县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总顾问,指导创建工作,制定《龙川县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方案(2018—2020年)》。王元林认为,龙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丰富,创建优势明显。


从2010年起,龙川先后修缮了越王井、正相塔、城隍庙等一批文物。


暮春四月,暖意融融,龙川学宫、考棚、越王井等景点游人如织,笔者在龙川佗城保护开发工程现场了解到,始建于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的胜利村塔抢救保护工作已于2018年12月圆满完成,龙川考棚、学宫、南越王庙、福建会馆和下塔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方案设计、采购招标工作正在进行。


修复历史文化遗址的目的,在于保护和传承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修复要尊重原始材料和文献,给后人的研究和深度保护留下空间,高标准的修复应做到“修之有据”“修旧如旧”。


据悉,为重现龙川千年古城风貌,龙川正以佗城(最早的龙川故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是县或州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为重点,对历史街区、文化地段、保护范围、历史文物、历史建筑进行普查与分析,对集中成片的历史建筑、传统格局等,做好规划和修整;对重要的两大历史文化街区进行重点监督与保护。


龙川还重点对历史城墙、古街道、店铺、姓氏祠堂、宗庙楼宇、客家民居、学堂等历史文化遗迹和标志性古建筑,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力争于2022年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核验收。


2 擦亮古城人文名片打造龙川文化品牌


暮色四合,锣鼓敲响,几位演员站在布幔后,手举杆线,操纵木偶,木偶栩栩如生,活泼灵动,恍若真人。《马灯四围》《民乐伴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耳熟能详的节目轮番上演,现场观众喝彩声不断。


表演者骆志鸿是龙川县黎咀手擎木偶戏第四代传承人。黎咀手擎木偶戏由其曾祖父从福建引入,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黎咀手擎木偶戏凭借简单的道具,造就丰富的人物和剧情,观赏性强、深受群众喜爱。


除了黎咀手擎木偶戏外,龙川民间还传承着丰富的文化活动,如原生态的客家山歌、马灯舞、龙川杂技等。


清甜薄脆的鱼生、香甜软糯的牛筋糕、芳香四溢的客家豆腐等等,构成龙川独特的饮食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提升城市内涵、塑造城市形象的利器。龙川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客家先民祖居地之一,在这块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上,繁衍了生生不息的客家子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孕育了代代相传的客家精神。丰富的宗祠文化、姓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是龙川宝贵的文化财富。


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除了要做好重要文物与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还要挖掘当地特色文化,扶持当地传统民间技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成果和文化服务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增强群众的参与热情和文化认同,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龙川全面推进文化品牌工程,积极传承龙川文化特质与精神内涵,非遗保护工作紧张有序进行,工作组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相关规定和国家、省、市相关非遗保护文件精神,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工作,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2009年,黎咀手擎木偶戏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和2017年,黎咀手擎木偶戏表演者骆锦标和其儿子骆志鸿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2018年“龙川杂技”“廻龙李埔马灯舞”也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截至目前,龙川列入市级和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共17项,建设有省级“手擎木偶戏传承基地”1个,市级“客家山歌”“龙川杂技”传承基地各1个。


龙川注重提高公众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积极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为保护文化遗产营造良好氛围。该县常年举办展览、论坛、讲座等活动,以便群众更深入地了解龙川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推广;每逢春节、元宵、清明等传统节日,各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的民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近年来,龙川组织、整编出版了有关龙川文化的多种丛书,诸如《河源市文化遗产普查汇编——龙川县卷》《行走龙川》《古色龙川》《红色龙川》《龙川非遗》等历史文化书系,进一步扩大了龙川文化的影响,让更多的龙川内外人士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了千年古邑的文化之美。


据悉,龙川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领导小组将通过更加细致的实地调查,记录好龙川文化遗产,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借助文字、录音、录像等现代手段,搜集、储存好各类文化遗产。同时,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龙川文化遗产并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努力把龙川文化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体系,不断提升龙川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唱响龙川文化品牌。


3 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随着龙川文化品牌的影响越来越大,龙川成为周边游客的出行首选之一。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在龙川佗城内,熙熙攘攘的人群印证着历史文化名城的火爆。


来自潮汕的刘女士告诉笔者,潮汕与龙川距离较近,她今年“五一”假期全家出游,特意选择来龙川寻根访祖。“听说佗城常住人口共有179个姓氏,是中国姓氏最多的镇。佗城现仍保存着48间祠堂,40多座姓氏宗祠遗址,被誉为中华古祠堂愽物馆。这次来佗城,就是为了带孩子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像刘女士一样,趁“五一”假期来龙川游玩的人很多,其中不乏来自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的游客,以及江西、湖南等外省游客。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龙川正着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大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古街巷、古村落、古驿道等文化自然景观串珠成链,做好大量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游客和其他地区游客的准备,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引进来”的同时,龙川也在不断“走出去”。在2018年深圳文博会上,龙川携手擎木偶、东瑶文化创意村等4个项目参展,其中,佗城镇东瑶村凭借丰厚的文化遗存和优美的客家风情,在推介会上脱颖而出,成功与投资者达成合作意向并签署合作协议。


根据《龙川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和《广东龙川县“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0)》,龙川正在全域构建旅游产品,积极招商引资并全力推进环霍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佗城国际旅游小镇等旅游重点项目,促进景区提档升级。


根据规划,龙川还将积极鼓励旅游企业做好涉旅品牌申报工作,打好“千年古县”这张牌,将全县古村落、古驿道、红色旅游资源等串珠成链,讲好“龙川故事”,开发龙川特色旅游产品。


同时,龙川还将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开展“龙川县旅游名片”“龙川新八景”征集评选活动、“古邑山水惹人醉”征文活动等),制作并借用新媒体发布宣传片《鬼斧神工的霍山》,印制旅游宣传册、宣传服,制作旅游环保袋、旅游帽、宣传伞等旅游纪念品,设置旅游商品展厅等,加大旅游宣传推广。


伴随全力推进省级现代服务业及古邑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佗城文化旅游产业园、环霍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中央苏区留守红军文化园等项目规划建设,龙川正积极发展农家乐、民宿、农业休闲观光等乡村旅游项目。


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不断发展,龙川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生态旅游休闲的最佳目的地。


链接


龙川历史文化景点概要


佗城


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龙川县最南端,距如今的龙川县城老隆镇10公里,距河源市区90多公里,距广州约300公里,是秦代古县城,这里的学宫、考棚、祠堂、古城墙,见证着历史风云,诉说着岁月沧桑。2200多年的文化积淀,是客家古邑最持久、最鲜活的写照。


霍山


广东七大名山之一,以奇特山形、清幽岩宇、悠久历史而闻名。位于田心镇,毗邻兴宁县、五华县,距龙川县城40多公里,距河源市区140多公里,方圆10公里,海拔550米,是省级森林公园,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属丹霞地貌,悬崖高耸,绝壁万丈,横空屹立,怪石嶙峋、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全山有二十七岩、四十八峰、十一泉池、八大洞府等名胜古迹。


下塔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又名“仙塔”,位于龙川县田心镇塔峰村。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创建,明万历乙已(1605年)重修,至今已有885年历史。外观呈黄灰色,塔高25米,呈锥形向上。


龙潭寺


位于龙川县义都镇,前身乃赵佗书院,北宋年间改建为寺庙,清顺治年间扩建重修。该寺是有名的佛教场所。


燕仙岩


燕仙岩又名燕子岩,位于龙川县贝岭镇,岩洞天成,泉水从石壁缝隙滴落,滴石成井,井水清洌甘甜。考古工作者考察分析,这里极可能是古人类穴居之处。


七目嶂


亦名七峰山,群峰竞秀,主峰海拔1318米,比罗浮山(1296米)高22米,是龙川和粤东的最高山峰。


鹿湖生态旅游区


千年宝刹鹿湖禅寺位于该景区中。位于龙川县四都镇新川村,距县城20多公里,按国家AAAA级旅游区标准建设,是集探古寻遗、入寺朝圣、疗养避暑、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撰文:蒋才虎 余佩 范磊 魏庆平 刘伟东 林友涛


摄影:刘伟东 黄赞福  编辑统筹:甘韵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