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讲座
<
弘扬高尚师德 潜心立德树人
2018-10-16

10月11日下午,吉林大学珠海学院2018年“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师德教育报告会暨教师教学发展系列讲座(第 22 讲)在继续教育学院1号报告厅顺利举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党委书记、理事长廖立国教授以“立德树人,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为题作报告,党委副书记申永东,副校长严景阳、黄学寿、孙巧耘,学校近两百名教职员工参加本次报告会。报告会由严景阳主持。


师德教育报告会现场


会上,廖立国教授带领与会人员认真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传达《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廖立国教授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廖立国书记以“立德树人,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为题作报告


严景阳副校长主持本次报告会


“教师这个岗位肩负着历史重任。我们的每位老师是心怀着国家教育大计的热爱、育人的职责,对学校和学生都是有情怀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有高度的思想认识、正确的价值引领,还要对师风师德的重要内涵有深刻领悟”

廖书记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他表示,学校正在建设一流创新型大学,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师德师风是评价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师德师风建设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教师要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每个老师、教育工作者,应该要明白自己在教育事业中扮演者怎样的角色,明白自己的行为规范、言谈举止要如何才称得上‘德’。”

廖书记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德”的内涵。他指出德在于行。我们评判一个人,往往会从这个人的品德品行、职业道德去判断。那说明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只要是人就必须具备“德行”。一个有“德行”的人,他的行为会遵循客观规律,遵守社会秩序,遵守国家宪法,以仁、义、礼、智、信、诚、谦、和、正,为行为准则。人人做到明德性定,才能成就自我,自然有序,发展社会。

他表示,人也一样,居有形的万物之灵,若不履万物之责,遵万物自然规律,而权衡行处于自然为引导自然,那将德不配体。若在人与人之间,不守法规规则,背信弃义,自私自利,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家国情怀,那就品德败坏。相反,若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尊礼守规,敬畏国法,立德行仁,无不自然自在,福生德植,受敬至尊。

“作为老师要明德,认识自然,懂得自己,并且不断提高自己思想境界。关于教育,老师们应把‘德’的标准置于工作中,作为自己的工作尺量,严格要求自己,把‘传道受业解惑’作为自身责任与目标。”

他表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是崇德修身。这一思想直传承了大爱之源,立命之本。经师可得,人师难求。教师与道德,简称师德。人类社会积攒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各种实践技能需要有人系统地科学地传给下一代,叫延续是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教师就有承传人类文明文化的发展道德责任。教师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延续的缔造者。传道者必明道正身,自然得体。授业人要释家国大业。专攻在诚,至细无私。解惑者,必明大义,彼岸虽遥,孺子有牛能渡的仁德精神。方显德被得位,位居仰望处的圣贤尊严。

“老师在工作中,要换位思考,不要以个人标准去衡量他人一切。同时,要学会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明了化。 ”

廖书记讲到,教师以平等、尊重、爱护的姿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要予以重视。以人为本,在教给学生知识,提高他们素质的同时,教学生做人处世的准则,帮助其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责任。在某种意义上说,“育人”比“教书”更显得重要。“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是教师显德的内在要求;“教”是复杂的工作,既要有计划,也要有步骤,也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还要因时而变,随时调整,重新修正,这是一个有德行、有良知、有思想的教学工作者必备的素质。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便是渔与人生实践相得益彰的基本哲理。

最后廖立国教授以“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与各位教师共勉。他希望各位老师能够不忘为人师者的初心,立时代之“大德”,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另一方面要树时代之“新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德才兼备,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和开拓者。

报告会后,廖立国教授与在场教职工亲切互动,倾听诉求。老师们分别从教学管理、后勤保障、课堂改革等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廖立国教授谨记老师们提出的问题与建议,认真分析,一一解答,尽力解决,切实为老师们创造良好教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