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南临浩瀚无际的南海,北倚群山环抱的莲花山脉,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格局。沿海渔港、滨海平原和中部台地主要居住着福佬民系和疍民,北部山区主要居住着客家民系和畲族。历史建置长期隶属惠州府管辖,又是粤闽传统商路必经之地,福佬文化和客家文化在这里经过长期交流、融合,并长期受到广府文化的影响以及继承和渗合了先民土著畲、疍、瑶的百越文化遗风。复杂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方言语汇,多元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既保守又开放、既神秘又独特的人文风貌。同时,经过长期的融化整合后,又形成大同小异、难分彼此的民俗风情。
第一节 生活习俗
一、服饰
海陆丰先民的服饰以朴素实用、宽松简便为尚,只在年节和重大庆典时才有穿新衣服的习惯。清代平民传统俱穿对襟短衫和斜襟衫,其状长袖、直领、布扣,开襟由领口斜向右胁,里襟装袋。男穿对袄(或大筒衫),女穿大衿(左边钉布纽扣),下为宽腰大裆裤,即俗称的“关门裤”,以灯芯绳作为腰带系之。客家妇女衣领加滚饰,开襟,袖口及裤脚加花边。均以本地出产的毛鸟布、大成蓝布、白海布等黑色、蓝色粗布为衣料。冬季则穿自缝的棉袄、棉褡或重缀补钉的旧衣卸寒,男人戴毡帽,婴孩戴狗皮帽,老妪戴遮额圈。上流社会阶层穿海布长袍,俗谓“长衫客”。夏季穿苧麻衣或省城名产的“点梅”、“柱花纱”或黑漆丝绸衣服。冬季则穿长袄、毛衣和绒质衣服。平民多打赤脚,也穿草鞋,晚上洗脚上床睡觉前才穿木屐。至民国,平民衣着变化不大,上流社会人士时尚穿中山装或西装,戴白通帽,手执“司特”(手杖),着长衫习惯也没有多大改变。一些知识女性改穿旗袍或蓝衣裙。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原大档裤逐渐改为浅档裤,改大裤腰为小裤腰,人称“抽头裤”(即抽紧裤带在腰间打结)。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士普遍穿上了皮带系裤。因本区地处南亚热带,日照长,雨水多,人们出行戴圆头竹笠或尖头大竹笠,渔民则戴一种圆头有下檐用于防风的竹笠,称瓯船笠。妇女多戴凉笠,用黑布围挂笠边。雨天则头戴竹笠,披用棕树鬓编串的棕蓑,或背一种用竹篾、竹叶编织,形似乌龟壳的“月遮”。也撑涂上桐油的纸雨伞或黑色雨伞。
清代发式,男人留长辫,姑娘梳长辫,婚后留髻,俗称“因瓠”。民国后男人剪去辫子,平民多剪平头或光头,上层社会多剪西装头,女人除剪齐头短发外其他发式变化不大。饰物方面,旧时海陆丰妇女多尚银鬃,戴于鬓上,即头顶扎髻戴银簪,耳挂宝塔形的银耳钩,手戴玉镯,有的戴金戒指、金耳环。当然这属经济殷实之家,平民之家较为简单,但也有戴银簪、插簪钗、莲蕊为饰。小童多佩戴银八卦锁和银脚钳,脚钳有的带两个小铃铛,叮咚作响,认为戴这种饰物,会长命富贵,无灾无难。
建国后,男性以穿中山装、干部服、军便服为荣,女性则以列宁装为盛,白衬衫配蓝裤是一段时间盛行不衰的时尚,但色调绝多数是蓝色和灰色。老年人多穿唐装便服,妇女多穿对襟衫,布料多以粗棉布为主。60年代中期时兴穿黄绿色的军服、戴军帽。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们仍穿木屐,到中期已穿人字拖鞋,70年代穿解放胶鞋、布鞋、塑料凉鞋等。改革开放之后,盛行穿西服、喇叭裤、牛仔服,特别是有“小香港”之称的汕尾镇,更是引领本区服装前列。这个时候服装式样多变,色彩、质料多样。式样有加克、西装、猎装、T恤、太空服等。进入九十年代,又盛行婚纱、唐装、旗袍。
20世纪80年代,男青年喜留长发、鬓发,女子时尚烫发、留披肩发,中年以上男子仍留西装发。90年代,男性剪平头、西发、中分、女性喜欢短发,后期男女趋于中性,喜欢短碎发、染发,发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趋势。饰物方面,过去手表尚是稀罕之物,80年代后,各式手表、金戒指、金项链、金手环已遍及万家。进入90年代又时兴腰间别BB机、手机,既为通讯工具又为饰物,钻石戒指、铂金项链、手链等也不稀奇了,同时各种材料制成的饰物层出不穷,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二、饮食
汕尾滨海水产丰足,平原盛产水稻,饮食为“饭稻羹鱼”,所属海丰县旧有“番薯县”之称。明末以后,番薯成为主食,普通人家早午两餐食粥,晚餐才吃干饭,农忙时或加两餐点心。常以鲜鱼、咸鱼、腌制的九蚶、河蚬、咸菜、菜脯(罗卜干)佐饭,喜吃蚝鲑、鱼鲑、虾鲑等。平常家居较为随便节俭,但亲戚朋友往来,家宴则较为丰盛。民国后,受省港习俗影响,城镇始有吃早茶习惯,改革开放之后更为普遍,并大兴夜间到大排档吃“宵夜”的习惯。
传统的酒宴称“九簋四”,也叫“醮四碟”,即九大簋四小味。旧称“吃九簋”或“吃排场”。以中午宴客为正席,摆八仙桌于厅中,以面向大门之位者为尊,称为“横头位”,通常坐母舅、母舅公。丧事宴客以在村中广场露天为多,喜宴不露天摆酒。九大簋中必有白切鸡和肉、鱼丸,以白切鸡为头盘,放在席的正中,俗称“无鸡不排场”,饮料为纯米酒。传统菜式有猪脚墨脯鸡、龙虎会、大粒参、鳗鱼焖咸菜等。改革开放之后,摆酒之风更为奢侈,受省港影响,菜式十二个或十四个,已突破原来的“九簋”之限。饮食口味清淡,讲鲜美、爽口,并以天上地下水里,只要是活的无所不吃而出名,菜以海鲜类为主。但大型宴客忌吃狗肉,谓之“狗肉扶不上盘碗”。摆酒讲排场,少者十数席,多者五六十席至上百席。
糕馃是汕尾饮食一大特色。妇女普遍会做数种馃点,馃料用米粉(糯米、粘米)和面粉,有咸甜两味,可分为岁时节日馃和平时小点馃。岁时节日馃:节蒸甜馃(年糕)、发馃、松馃;陆河有一种独特的艾茸馃,即是用田艾做成的粿。艾茸芳香可口,具有健脾胃,驱风湿的功效。农妇将田艾采回后,洗净晒干,用竹箕将田艾搓擦成艾茸,掺入糯米粉、红糖水拌成粿坯,以红糖、芝麻、花生为馅包成一个个印花粿,蒸熟后即成为闻名远近的艾茸粿。正月三十日做九舌仔(又名双头尖或油漏仔),谓之炒蚂蚁脚;清明节做薄饼,蒸发包仔;四月初八做粉条;端午节蒸糯棕、角棕、凉粉棕;七月半蒸重糕馃(有咸、甜两种);冬节蒸菜包馃、冬节蛤,做冬节汤圆;腊月廿四做菜包馃;除夕日做冬节蛤、汤圆。平时馃点有:鼎客仔(甜)、鼎摔馃、鼎回馃、鼎窝溜、大粒丸、尖米丸(咸)、薯粑、铜盘推(猪肠粉)、铜盘卷、饺子、面厚、扎头糕(碗仔馃)、扁食(云吞)、印桃馃(咸、甜)、小米(薯粉饺)、薯粉丸等。常见的小吃还有:油麻糊、豆花、地豆羹、三豆汤、蛤春丸、甜糯米粥、芋茸羹、白果羹、狗毛糕、草粿、甜酒糟、米方、陆河山区称米 ,是节日必不可少的风味小食之一,计有用精白糯米为原料的,“米干 ”,用菽子做成的“小米 ”;以及用普通谷米制成的“普米 ”。还有炒坑螺、蒜头油炒赤
蕨(龙须菜)、客家酿豆腐、牛肉丸、菜包粿等小吃。
传统小吃另一特色是咸茶,也叫擂茶、牙钵茶,吃咸茶之风,由来已久,简易吃法是把茶叶放于内壁有粗纹的茶钵内(称为牙钵),用番石榴枝制成的茶槌稍擂几下,放几粒盐,将开水冲下即可,作为日常饮料,消署解渴。日常待客,即在此基础上加入炒油麻、炒米花、炒花生、炒黄豆等,称为“炒米茶”、“油麻茶”,此等物件,可谓家家必备,以前举凡做寿、添丁、外地远归、病愈出院、遇难脱险,必摆下碗钵,请邻居亲友“吃咸茶”,还把炒米、花生、芝麻、茶叶等当礼物馈赠。汕尾市妇女可谓是“一日不可无咸茶”。陆河山区的擂茶除上述作法外,还有饭茶、苦刺心茶等饮食形式,其制法是:将茶叶、芝麻、花生米等擂好加盐冲上开水后再放薄荷入茶,在碗上泡上焖熟的大蒜茸干饭,有的还加上煮熟的白米豆、乌豆等;苦刺心茶则以当地野生植物“苦丁茶”的鲜嫩芽心,放入牙钵,加入适量食盐擂浆冲入开水,再加上花生米、炒米等佐料就可饮食。“菜茶”过去在每年正月才有,尤以元宵节前后为盛,称为“炒丁茶”,现在一般人家闲时也做菜茶,近年更盛行在搬入新居、娶新娘三朝之日炒菜茶以代酒宴。其做法是将炒熟煮熟的猪肉、香肠、鲜虾、鱿鱼丝、粉丝、腐竹、白米豆、赤豆、麦粒、菠菜、荷兰豆等时新菜混合置于碗中,撒上花生、炒米,淋上淡茶或猪骨汤,以胡椒粉为调料,即成可口的菜茶。过去在农历四月廿六日先农诞(五谷母生),也要煮菜茶,但作料以蚬菜、猪母酸、蚶壳菜等野菜为主,其他基本相同。
三、居住
汕尾市居民主要来源于闽南,因此居住民俗与闽南特别是福建漳州基本相同,但汕尾市又是福佬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的交汇区,有互相渗透的迹象。村落布局以梳式、围寨式为主,一般是村中心位置为祠堂(公厅),前为晒町、明塘,后靠山或种植风水林,左侧为社头神庙,宅基力求坐北朝南,即“负阴抱阳”。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居多,为适应汕尾地区多台风的特点,绝大多数为马背式硬山顶,山墙称为“陂头”,并以形状不同分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称“五星陂”,但以圆形的金星和曲形的水星居多,以“金生水,水克火”防火之故。祠堂喜用飞扬起翘的燕尾脊。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以夯土和砖为主要墙体材料,也有以蠔壳作为墙体材料的,大门以花岗岩(麻石)为框居多,外墙一般为贝壳烧制的白灰粉刷,地板讲究铺红斗砖,但一般人家过去还是以泥地板为多,受广府民居影响,喜用清水清砖。民居建筑常见的类型主要有:
“一明两暗”型俗称“三间过”、“五间过”,这是最基本的类型,只有正厅,左右房(间),一般以正厅待客、吃饭、祭祀等。左房置灶烧水做饭兼睡房,右房放农具杂物兼睡房。一般人家厅摆木制八仙桌,四张长条凳,几把靠背椅或竹、木制的小凳。卧室的陈设,以前是古式的八柱眠床,黑色的粗麻纺织蚊帐,一床棉被,粗织草席,一橱一柜等家私。简陋者两块床板架在两张条凳上当床。其平面为正厅一间,边房两间或四间,组成三开间或五开间。
“三合天井”型(三间两廊)俗称“三间过两伸手”、“下山虎”、“双背剑”,这是本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布局形式,在“一明两暗”的三间(五间)正房前面两侧,各配一厢房(护厝),中为天井(阳井),把炉灶、杂物等安置到厢房。作为一种复合型,还有一种“五间过倒返照”,即在此基础上加一列倒座正房,大门从厢房侧出。
“四合中庭”型也叫“四点金”,这是本区最具代表性、型制较大的一种建筑模式,最大特点是以中庭(天井)为中心,俗称“四水归池”,上下左右四厅相向,整座屋外观为方形,形成一个十字轴空间结构。以“四点金”为基础,两边扩建两排巷厝,便称为“四点金 双畔包”。以“四点金”这种模式纵向扩展三座落,横向扩展五间过,两边各建一排九间厢房(护厝),防火巷有“过水”廊亭与主座相连,这便是汕尾地区目前已发现最大型的民居建筑“九包五”了。
“竹筒屋”型俗叫“竹篙厝”,即单开间民居纵向延伸呈带状式的建筑形式,多见于圩镇,前面沿街市(或前后沿街市),后面沿海,成“前店后海”之势,以三间到五间竖连。
“厅屋组合”型,客家人称堂为厅,为主屋中心,两侧辅房为屋。若前后两进房屋,中隔天井,以走廊相连,便形成上厅和下厅,两个单元以上组合俗称“上三下三”、“上五下五”的格局。若在正房两侧扩建多间横屋,中留巷道,巷通天井,连在一起便形成大屋场。如河田清代建筑“九厅十八井”和南万的“五厅十井”等,就是组合式民居的典型建筑物。
“围屋”型,由厚墙包围着的房屋,俗称“围龙屋”,是以强调防御功能为特点的民居。形制上,除方形围房外,尚有半圆形及八卦形等,大都座北向南,背倚青山,面向田园。房与山之间有半月型的“花台”,门前有半月型人工池塘,具有调节温度和防火等作用。围屋构筑艺术精巧,富丽堂皇,极具气派。坚固且易守难攻。如陆河水唇“百年围龙屋”、东坑“砻衣屋”等。
民国初期,海陆丰地区一些官宦富户始建西式洋房,一般为两层建筑。改革开放以后,民居大多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房或楼房,80年代时尚用水泥门窗,外墙刷沙、玻璃碎粒,地板为水泥地,或铺红斗砖,马赛克;90年代用铝合金门窗,原木门框门扇,外墙镶马赛克,瓷砖片,地板铺瓷砖,民居有了厕所、厨房,并告别了传统的烧柴草的炉灶,用上了煤气炉和抽油烟机、热水器。
传统建房要请风水(堪舆)先生用“罗庚”根据屋主的生辰八字等“定厝向”,以大门或门楼的方向为准,确定正门门槛的位置,择吉日良时,称作“睇日”。破土动工之前要用香烛茶米等敬奉“土地公”等,以示告知。然后按择定的时辰在屋基四角用锄头等金属物动几下,称为“兴工”,接着就可挖地基开工了。在安大门时,门框上方两边均应挂红布,在屋门顶挂上蒜头、桔子、圆竹圈及装着稻粟、各种豆类的红布袋(五谷袋),以示吉利。并在外门顶挂上小木板绘的八卦、小镜和到神庙求来的符令镇宅,使邪煞不敢进门。上梁(大厅正中主梁)也要择吉时,大梁一般红漆,中间扎有红绸,红柑、蒜头、抹草各一对等(公厅大梁还要加上折扇一把、通书一本、米筛一个)等,贴上“上梁大吉”等红纸,在建筑师傅唱吉利话中架梁。上梁完毕,要请亲友和建筑工匠吃染红的甜汤丸。砌山墙称为“修陂”。至此主建筑已大体建成,山墙颇多工艺,山墙建好也要请吃汤圆,称为“修陂丸”以示庆贺。炉灶的坐向一般与房屋的坐向一致,但灶口不能向北,过去砌灶,灶的腹下应放置“灯火盏”(小盏煤油灯)并点燃,然后盖死,续砌筑,称“点灯灶”,烟囱中间用红绳扎红布等物与大梁同。灶一建好,热鼎,用红糖煮汤圆祭拜“司命公”,然后请工匠邻居吃圆。4个月内忌生人进灶间,灶间门挂草席一幅,抹草一对,还要贴上符咒。传统居家,大门必供门神香火,灶间敬奉“司命帝君”(灶王爷)神位,大厅后墙左侧角供奉“土地伯公”,每月初一十五燃香烛纸宝,祈求平安。
房屋完工之后,过去要请师公(道士)来驱鬼,俗称“退土”或“出煞”。搬入新居的“入火”,同样要择吉日良时。“入厝”前,舅家在头一天送来红布或红绸、发粿、鞭炮等,由阿舅披红,即把红布挂上门楣甚至屋顶。“入厝”时,先把主要家具搬好,吉时一到,主妇向屋内扔一对柑桔,屋主提点燃的煤油灯,担着柴、米等东西入内,家人依序进屋,然后燃放鞭炮。搬进新居后,还要大摆酒席,宴请亲友,以示庆贺。
(撰写人:许宇航、罗洪强、郑美秀、叶良方)
第二节 娱乐民俗
汕尾市有着悠久的民俗舞蹈、民俗音乐等民间文化艺术。宋元之际,中原和福建移民把各地独有的民间艺术带到海陆丰,一直流传至今。并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整理和创新,形成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姿多彩的娱乐民俗文化。
一、舞 狮
“煎甜粿、睇虎狮”,每当春节来临,舞狮是最受群众欢迎的娱乐民俗,除夕凌晨子时开棚起鼓,待开门炮放毕,就可以进村参拜神庙、祠堂和到民宅拜年,迎祥献瑞;及至元宵前“刹鼓”结束。以后逢庙会、庆典等喜庆日子亦可出狮活跃气氛。狮班多在宫庙祠堂前的旷地上表演,观众围成一圈观看。传统的舞狮除道具形状不同和角色多寡不同外,其基本的舞蹈格式和次序是相同的。汕尾市舞狮计有:
舞狮猊,又称舞金猊。其道具是用竹架、纸张扎成经过彩绘的虎狮头(重约8—10市斤),兼具虎、狮及貔貅等动物特征并加以夸张的艺术形象;加上连接色彩斑斓的棉布狮被及狮尾,全长一丈余。舞狮由两人各执狮头和狮尾动作协调地起舞,并有大头和尚(头戴面具,身穿长袍皂服)、紫微仙童配合演出,有的狮班还增加美翠娘等角色。狮班约由40至100多人组成。凡狮班必隶属于当地拳馆。过去海陆丰城乡遍布拳馆,每年秋收后组织排练,聘请名拳师授武。表演时,先行“狮诗”,作出参神、打四门等动作。狮舞情节是:开场时,狮猊威风凛凛、四方张狂。紫微仙童为收服它,在大头和尚的指引下,与之展开生死博斗。仙童身穿八卦法衣,头戴如意冠,背佩宝剑,左手执仙拂,右手挥舞五彩球,以机智敏捷的身姿,将张牙舞爪的狮猊戏弄得声嘶力竭,无计可施。喜得在旁观战助阵的大头和尚欢欣跳跃,摇拍葵扇,鼓掌称许。突然,狮猊张开血盆大口将仙童吞进肚里,大头和尚不知是计,急得他抓腮搔头捶胸顿足,悲痛欲绝。狮猊自认为吞了仙童取得了胜利,也表现了假寐、梳理毛发等满足神态和动作。不久才感到腹痛难忍,就地翻滚,精疲力尽。仙童趁狮猊哀嚎时跃出狮口,纵跃狮背,制服了神兽。此时,舞狮进入高潮,锣鼓钹音调激越,气氛热烈。唢呐手吹起欢快的“三宝贤”凯捷曲。自此狮猊改邪归正,被民间视为吉祥物。整个舞蹈场面情态逼真,惟妙惟肖。舞狮毕表演拳术。除年初一外,均要表演“盘五彩”。
舞麒麟。其道具是头盖骨正中央有一个向前的金黄色弯角,角顶缚有红色的布球,两条红绸带往两侧耳后下垂。呈独角头、龙身、羊蹄、牛尾造型。麒麟被、尾与“虎狮”相似,长约一丈五尺,或八尺。由两人各执麒麟头和尾合作表演参神、打四门、咬虱、瞌睡、腾跃、翻滚等神态和动作。旁边唢呐、锣鼓钹演奏《山坡羊》等乐曲。舞毕,各拳师出列,表演月朗拳、罗山拳、甲子拳、吞吐拳等各派系的武术。坐馆师傅“煞拳尾”后,开始表演精彩激烈的“盘五彩”。即拳对打(盘拳)、刀对打(盘刀)、棍对打(盘棍)、尖串对打(盘尖串)、铁尺(或刀)对藤牌(盘藤牌)等5种武术套路以及空手对双刀(或尖串)等对打。在激越亢奋的唢呐、锣鼓声中,对打双方铁器的碰击声、喊杀声和呜呜吹响的海螺声,使观众仿佛看到古战场的鏖战情景,场面热烈紧张,气氛活跃。汕尾市较著名的舞麒麟有海丰县城马厝铺狮班,其表演的双麒麟舞屡获全国、省市民俗表演赛金奖。但陆丰南塘的独角麒麟舞与众不同饶有特色。增加了大头和尚、美翠娘、仙童、双猴等角色和进行嘻戏、跳桌、穿火圈、穿刀围、高台手翻落地等带杂技性的表演情节。
舞感仔狮,又称舞盖仔狮。流行于陆河等客家山区,与盛行沿海地区的狮猊的制作特点不同。其狮面较平,鼻子凹蹋,嘴巴不能开合,因此又称为合嘴狮。虽其貌不扬,但在狮班中地位最高,其它狮队与之相遇时,须向感仔狮行参拜大礼,绕侧而过。感仔狮的舞狮动作和情节与舞狮猊相似。
舞五福狮,俗称舞猴仔狮,流行于后门、梅陇、联安等地。五福狮头、猴头、“精绍和”、“戆绍和”(人头像)的制作,首先用粘性泥土塑成模型,在其表面用韧性极强的冰秋纸糊裱彩绘,最后在其表面在涂上一层光油,既锃亮发光又可避水。狮头没有角,短胡须,细耳朵,额中间有个“王”字;眼睛不但可以活动,且会发光(用灯炮和电池等安装);狮嘴的上下唇用木板做成,可以随时张开,发出“啪啪”的声响;表演时,五个角色配合默契体现出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且有很多生动活泼的技巧动作。特别是其中与众不同的“飞越高桌”的表演,非常吸引观众。表演者要一下子腾空越过一张高一米半、宽二米的高桌。还要在桌边架上尖串和刀,尖刃向上,高出桌面尺余,表演者越过时不能碰到刀刃。技艺高的表演者,在越过尖刃之后,在高桌上倒立前行,然后腾空落地。五福狮以梅陇金盘围村较有名,不但在本市表演,还经常赴惠阳、东莞、梅州等地演出,声名远播,长盛不衰。
舞节脚狮。是踩高跷与舞狮相结合的一种难度极大的舞蹈,舞狮头和舞狮尾的表演者均要脚踩两根一米多高的高跷边走边舞。尤其不易的举狮头者要舞动10斤重的狮头。前边引路的大头和尚和仙童也同样踩着高跷摇着葵扇,挥舞铜铃戏弄着狮猊表演。这种狮舞仅流行在陆河山区。
舞麒麟狮象。即麒麟、狮猊、象的综合舞演,仅流行于公平山区。表演时各需两人执舞头尾,再加上大头和尚、美翠娘、仙童一共9个角色。1908年兴起于公平镇西北社合兴馆。
此外,尚有舞五色狮、龙头狮、金狮、大狮等,但道具、角色和表演方式不同。
二、舞 龙
舞龙也是汕尾市常见的一种娱乐民俗,造型取材自古代神话之龙。
滚地金龙。流行在陆丰大安、西南两镇,现仅有南溪村表演并在省市闻名获奖。南溪村滚地龙起源于南宋时期,至今已相传17代。道具是用竹篾扎架裱纸绘成龙头,其主要特征是眼珠会转、眼皮会眨、腮帮能翕动、嘴巴能张合、舌头能伸缩,配上金鳞闪烁的龙被和龙尾,舞动起来活灵活现。表演时,由两人钻进龙被,足心相向,各操作龙头、摆动龙尾,滚翻在地模仿龙的动作进行表演。即在开场的锣鼓唢呐声中出场向观众示礼,接着龙头昂起盘旋,龙尾呼应滚动,表演参神、巡洞、戏尾、戏水、洗鳞、盘伏、瞌睡以及伏蛰听雷、驾云飞腾等舞蹈动作。最后舞者转身昂头亮相,钻出道具向观众致谢。舞毕亦表演“盘五彩”。
舞大龙。也叫舞长龙,流行在陆丰县城及其东南沿海地区。道具龙头及龙尾由竹扎纸裱彩绘而成,并由棉布制成十至几十节相连的龙身。表演时由若干强壮的青年执撑,前边由掌珠的青年作各种戏弄手法引导大龙行进舞动,或停留在旷地上作队形变换和盘龙、跳跃、飞腾等动作。
舞龙香。即以稻草扎成龙身,当中插满点上火种的香条,再适量缚上竹竿支撑龙身进行舞演。这种龙体裁较短小,便于二三人表演。另一种龙香舞把稻草扎成的龙身固定在船只上,龙身也插满了上火的香条,龙船在海上浮游表演,入夜远远望去,由香火照亮的火龙仿佛就飞腾在水面上。
山龙船。道具用竹篾编制成耸起的龙船头和上翘的龙船尾。并以薄棉纸糊裱彩绘。龙身用布绘上龙鳞连接上龙船头和龙船尾。表演时由27人操作。其中一位吹银哨指挥,一位缠布头、扎腰带穿短褂的撑龙头,还有一位头戴竹笠的渔民打扮者掌舵;其他24位操桨者为梳着清一色古典发髻、穿蓝裤白衣、戴红纱巾的俊俏少女。她们在热烈的锣鼓声中动作协调地作划船表演,有时还唱简短渔歌,边唱边舞边前进。
三、舞 灯
舞灯在汕尾市民间具有悠久的传统,属于行进式的舞蹈。表演者利用夜幕舞动,突显出其灵活流畅的英姿,也兆示吉祥、欢乐、和平的气氛。
舞鱼灯,又称鲤鱼灯。道具是竹篾编成鱼的骨架,裱上薄棉纸,彩绘成一条青黑色的鳄鱼和九条红色的鲤鱼。鱼长5尺,宽2尺许。鱼腹处装上一支竹棒,供支撑舞动时用。鱼灯队一般20人,分成两组互相替换。表演者每人舞动一支鱼灯,以左右两手上下左右交替舞动,使鱼身来回穿梭摇摆,在装在鱼腹的鱼灯照耀下,黑夜时分好似活鱼游动。队伍中还辅以大头和尚和美翠娘谐趣逗人的面具舞,更增添热烈的气氛。
舞狮灯。即用细竹扎成狮头、狮腹、狮尾三部分的骨架,狮头和狮尾的骨架固定,狮腹与狮颈连结。然后糊上白棉纸,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彩绘成五色狮。狮高六尺,长八尺,围四尺许,狮头与狮尾下端各装上竹棒,供舞者用。狮腹内装有灯火,使晚上舞动时能照映出狮的天真憨朴形象。狮灯队共25人,由10人执舞五只狮灯,15人供替代用。在大锣鼓、大唢呐的伴奏下,狮灯队在文艺游行中表演着队形的变换、穿插和模仿狮的走动、跳跃、翻扑等动作。其中也有大头和尚和美翠娘的逗乐场面。
舞龙灯。道具用竹篾扎成龙头、龙尾,并由棉布罩成的十几节相连的龙身构成。游戏时燃烛其中,将龙身映得通亮,由一人执龙珠引导龙灯蹁跹起舞。若干大汉支撑龙身作腾挪、盘旋、游动等动作。
四、戏舞曲艺
根据传统剧情、角色编成的舞蹈艺术和演奏地方戏曲调的说唱艺术有:
钱鼓舞,也叫“抛钱鼓”。即以钱鼓为乐器和舞具,通过“弹鼓、拍鼓、摇鼓、抛鼓”等手法发出不同音响,用闽南方言演唱地方戏王月英和郭华追求婚姻的故事。原由一对少男少女表演,男少年以手摇响装有铜钱的六角形单面皮鼓和女少年以双手击打着两块各六寸长的竹板,相互配合,且歌且舞。当乐队奏完《柳青娘》和《双清》等乐曲之后,男女少年绕场一圈,在圈中心约一平方米的四方形内沿着边线两点作勒马、穿针、绣花、画眉、苏秦背剑、魁星踢斗等108步的舞蹈动作。最后以高抛接钱鼓为表演高潮而结束。清末,大安镇艺人开始将钱鼓舞改为四位少男少女表演,均手执皮鼓击打。内容亦改为地方戏陈三与五娘的爱情故事。角色增加婢女益春和书童小七两位。舞蹈的动作更丰富,场面也更热烈,更受观众的欢迎。上世纪50年代,属于西路大安钱鼓舞类型的汕尾钱鼓舞参加全国民间艺术选拔赛获“全国最优秀节目奖”,陆丰新埔村钱鼓舞亦获得中南五省文艺汇演优秀奖。历代名艺人有李火奕、洪木旺、洪木潘、陈鑫、黄瑞等。
竹马戏,旧称梨园戏。以闽南方言唱曲。明万历年间从闽南传入海陆丰各地。演具系竹扎布罩,彩绘成马状。另制马头、马尾两部系于演员腰部作坐骑边走边舞。原为12个儿童骑着12头竹马,扮演《昭君和番》故事。后删除毛延寿和两个太监的角色,存9个儿童分别演王昭君、国舅、番王、旗军等,开始时绕场一圈谓“踏四角”,,每人唱一支曲子,边唱边作策马徐行、奔驰、跳跃等舞蹈动作。全场有跑竹马、搬仙、送子、演戏文和钱鼓舞五个部分。
英歌舞。是一种具有南派武功特点的大型群众游行舞蹈,场面宏大,气魄雄壮。主要分布在甲子、南塘、博美、湖东等地。表演的内容取材于《水浒传》梁山泊107名好汉潜入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表演者画上正字戏色彩浓烈的脸谱,身着白襟环花束袖箭衣和红裤,头戴山鸡尾双龙武生冠,脚著带铃的草鞋,腰佩写着梁山泊英雄姓名的腰牌以及其使用的小武器。舞蹈队伍分为前部前排武畔24人,每人双手均持二尺长的圆木棍作出有节奏的敲击;后排文畔12人左手拿着小铃鼓以右手执棍敲击舞打。前部以手提神蛇、背穿绿背衫的时迁为主开道指挥,男童扮演的孙二娘(或扈二娘),即花鼓婆翻筋斗搭到花鼓公(张青或王英)肩上,以金鸡独立之姿用花鼓槌作画圆动作。表演毕,在锣鼓队有节奏的指挥下,再由时迁带队合拢,分行表演挑槌、削槌、背槌、掺槌等舞蹈动作。后部主要以化装游行为主,表演《桃花过渡》、《憨女婿上厅》等滑稽节目。
高景,亦名飘色。流行于陆丰、陆河、捷胜、田墘、碣石镇,以河田高景较为出名,分坐、吊、企三种,以景童的姿势而定,分上中下三部分。下部叫景屏(色板),用1×1.8米的木板做成,装上担架由4人抬4人保护,两人掌杈。每个色板扮演一组戏剧的故事人物,如《白蛇传》、《西游记》等;中部为“莲年有余”等景幅;上部高约6米多的景茎上,坐着几个不满七龄的景童,飘飘悠悠,十分惊险壮观。河田高景形成于明洪武年间,按例以正月二十出景,由社区五个甲出五个色板,每个色板加上彩旗队、鼓乐队约22人,配上舞狮队组成一支200多人的游行队伍沿街巡游。陆河高景曾获得“广东省首届民间飘色艺术表演大赛”银奖。
八音,是以钹仔、凤凰箫、云锣、矮企、三弦、琵琶、月琴和提胡等八种不同风格音色的民俗乐器为主体的组合演奏名称。八音班遍及海陆丰各墟镇,海丰分为沿海的“福建道”和内地的“正字道”,以公平八音较为出名。公平八音于清乾隆十三年从福建诏安传入。演奏时由钹仔指挥,凤凰箫领奏,节奏感很强。演奏的古曲有《福建道》、《浪淘沙》、《茅山道人》等,乐曲的结束句往往加奏与其同一调式的短小乐曲如《双清》、《万年欢》等。演奏形式有固定的坐场和活动式的行进间演奏,常常在更深夜静时结班穿街过巷演奏,乐音铮铮鸣响,此起彼落;曲调清丽明亮,悦耳动听,通宵尽兴而归。甲子八音还配有四对螺号呜呜吹响,给人以海啸般的豪放感觉,具有沿海地区的独特韵味。
唱曲,明清时期,海陆丰农村盛行“永兰轩”、“遏云轩”等曲班。曲班约由20人组成,唱腔有白字、西秦之分。每年收冬后,曲班集中在曲馆或祠堂练唱。春节开棚鼓,首唱《光祖拜寿》、《搬八仙》以示祝贺,以后不拘何曲。正月期间奔走于各姓祠堂、神庙、富户之间唱曲。喜庆人家亦常请其通宵坐唱,祈求祥和多福。至正月底,曲班返回本乡“坐棚”结束。白字曲班主奏二弦,辅以锣鼓、椰胡、月琴、秦琴、三弦等乐器,唱者按戏班角色分工,以旦、小生、老生为主,非主角男女在旁帮腔。唱曲道白,俱用闽南方言。清雅古朴,悱恻缠绵。现因当代影视录音科技的发达和娱乐节目的空前繁荣,唱曲这种古老的娱乐方式已渐式微。
五、民 歌
汕尾市民俗文化不仅融合了华夏文化与百越文化,而且有港口深海渔民的粤方言,沿海及中部广阔地区的闽方言,北部山区的客家方言以及畲语、军话、尖米话等方言群落,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谣如渔歌、客歌、吉象歌、尖米歌、秋千歌、畲歌、福佬方言民谣等。
汕尾渔歌,分为后船渔民以福佬方言歌唱和深海渔民以白话方言歌唱的两种。现在所演唱的指后船渔民的福佬方言渔歌。后船渔民喜用歌声抒发内心的情感,在长年漂泊无定的水居生活中,在艰险的捕鱼生产劳动中,或在纺线、织网、造船、摇艇、补网等日常生活中,他(她)们会伴随着劳动的节奏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并且能够触景生情,随编随唱,增加新的渔歌。故此,汕尾渔歌曲调丰富多彩,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徐缓抒情,充满渔乡特色和海洋气息;流行于汕尾、甲子、碣石、马宫诸渔港。1958年,华南歌舞团乐队指挥施明新与海丰文化局干部黄琛等对后船渔歌进行发掘整理,并成立了汕尾渔歌队,使渔歌开始走上舞台表演,涌现了徐十一、苏红鱼、黄人勿、郭层等名歌手。汕尾渔歌歌词以“七字”句式为主,歌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量采用闽南方言词汇、俗语和谚语,多用比喻、象征、起兴、反复、顶针等艺术手法。语言简朴,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洋溢着浓郁的渔家风情和海洋生活气息。按其内容可划分为婚嫁歌、恋情歌、斗歌、捕鱼歌、生活情趣歌等。
婚嫁歌是数量最多、最为凸显特色和精华的渔歌。后船渔民极为注重结婚这件人生大事,男女双方家庭隆重庄严而又喜气洋洋地举行婚礼。整个婚嫁的过程,要唱出50多首渔歌。其中最著名的有《心焦歌》、《打扮细姑做新人》、《船杆抽起一下镖》、《明年抱子返外家》、《是阮两人唔甘嫌》等。如《麻船歌》:“气苍苍,亲家大舅船成鬃。亲家大舅撑好澜,给宛麻船娶新人。”
恋情歌。渔家姑娘是善于用歌声表达内心情愫的歌手,尤其在热恋时期她们利用织网访线、摇艇摆渡之机,借用身边的景物,随编随唱。如《目睇兄船着头前》:“目睇兄船着头前,妹绣荷包有一个,送科阿兄腰边带,祝兄捕鱼万万千”。同样, 家青年也用渔歌《咸巴浪》:“穷人要食咸巴浪,穷人唔敢娶富人。破衫唔敢钉银钮,枕头唔敢绣凤凰……”来表达其鲜明的爱情价值观。
捕鱼歌。反映渔船出海捕鱼和返港过程的渔歌统称捕鱼歌。如旧社会广泛传唱的《采鱼歌》:“海水深深索呀索原在,四十日乌寒来,刻苦耐,刻苦耐;心想死掉本命路,想着家贫呀又再来,又再来!”还有《送兄出海去捕鱼》、《一只大船去过洋》、《胶丝落海鱼落网》等都反映了渔民捕鱼的劳动场面和历史沧桑。
斗歌。这是渔歌中最富于竞争性和欣赏性的歌曲,双方互斗智慧、知识和技巧,吸引更多的听众参与,场面热烈动人。当渔船出海空闲之际或渔家姐妹在海滩纺线织网之时,有人发出挑战的信号:“要斗渔歌行麻来,斗恁姐妹七八个。斗恁姐妹无歌唱,无歌好唱勿麻来。”如果有人应以:“恁勿欺负阮无歌,阮有渔歌几千箩。三只虾船载唔了,搬起滩头高过山”。那么,这场斗歌就开始了。《斗歌》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内容包罗万象。可以随机编唱,来考验对方的知识阅历和理解应变能力。
生活情趣歌,洋溢着幽默、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歌词通俗、俏皮、谐趣,配上明快的调子,使人难忘。如闻名海陆丰的《十二个阿嫂》、《阿嫂扒船伸呵伸》等。还有以日份和时令为起兴、分段吟唱和带有故事情节的《后船十二月歌》、《长洲泪》等长歌及《造船歌》、《织网歌》等渔业服务的歌,反映了汕尾渔歌是一种完全成熟的民俗文化艺术。
客家山歌,是客家先民在山区长期的拓荒垦殖劳动中创造出来用以抒发、沟通感情的口头文学。在艰苦的劳作中他们心有所感,就把喜怒哀乐用歌唱形式表达出来;在挑担、开山、撑船过程中便吟唱出曲调;为了引朋呼伴而唱出情歌;为了与远山或河彼岸的人高声谈话而变成歌唱……渐渐便形成了山歌。
客家歌谣的种类繁多,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以歌词内容分有:爱情类、劳作类、家庭类、劝世类、故事类、祭祀类、歌颂类等。歌词一般四句为一首,每句为七个字,多用比兴、复句、比喻等手法。内容丰富,真致淳朴,通俗易懂。其结构严谨,讲究押韵,寓意深刻生动、清新风趣。常见于民间的演唱形式有:独唱、表演唱、擂台斗歌、赛歌、演唱结合山歌剧等。内容大都以情歌为主,每首歌都有哥妹的字眼或含意,故有:“客家山歌精出名,条条山歌有妹名。条条山歌有妹份,一条冇妹唱唔成”的说法。有的山歌更是情意缠绵,优美生动,感人至深。如:“八月十五看月华,哥出月饼妹出茶。吃哥月饼甜到肚,喝妹幼茶开心花。”使人领略到客家山歌的风韵和美的特点。
除上述者外,汕尾市尚有红色妇女舞、八兽舞、象舞、闹花灯、兔子舞、簪仔鼓、扛大旗、挑花篮、踩高跷、水唇木偶、东坑地景等乐俗文化。
主办单位:汕尾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电话:0766-2884505 传真:0766-2884505 Email:xxli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