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全国首个“零排放”金属表面处理中心及一批环保基础设施,有效解决金属电镀污染问题;全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投入资金超10亿元,建设美丽乡村“三大工程”项目一批,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人居环境……
近年来,揭东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不断完善制度、落实责任,严格执法、强化整治,加强建设、补齐短板,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成效。
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揭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每年都把环保工作写入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进行部署;同时,召开各类专题会议,学习生态环保有关法律法规,听取环保专题汇报,研究部署环保工作。该区党政主要领导还经常性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会,以上率下,有力推动全区环保工作落实。
为压实责任,揭东区通过制订管理职责实施方案和签订环保责任书等措施,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形成了党政领导带头落实、环保部门综合监管、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该区还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加强对环保工作的统筹协调。
坚持生态优先
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揭东区坚持生态优先,通过推动电镀企业“零排放”集中治污、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园区发展生态化等“三板斧”来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第一板斧中,在中德金属生态城建成了全国首个“零排放”金属表面处理中心,整合揭东乃至全市电镀、酸洗产业资源,实现集中生产、集中排污、集中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电镀、酸洗产业的环保、能耗问题。中德金属生态城因此成为全国19家环境影响评价清单式管理试点园区之一和德国环境管理联合协会成员。
第二板斧中,把环境保护与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结合起来,以环保底线倒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2015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财政资金,对企业转型升级贷款进行贴息,有效推动传统产业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增资扩产。
第三板斧中,在揭东经济开发区新型工业园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引进国电投热电联产项目,为园区及周边企业集中提供电冷热气水等综合清洁能源。同时,严守行业、空间、项目准入三条底线,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低层次项目进入。
强化设施建设
提升环境承载能力
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能进一步提升环境承载能力。
揭东区把强化设施建设作为推进环保工作的重要举措,着力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阶段来,该区全力推进污水处理示范区建设,建成城区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工程并配套管网;加快推进4座PPP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抓好各镇村污水处理设施整区打包PPP项目建设。这些污水处理项目全面建成运营后,将实现全区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另外,该区还加大投入完善村级“雨污分流”工程建设,以及村道巷道整治等,进一步净化水源、美化环境。在推进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全覆盖方面,阶段来,该区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镇级垃圾转运站、行政村垃圾收集点一批,并为每个镇配置垃圾压缩运输车,实现镇镇有垃圾压缩运输车和洒水车、村村有垃圾收集点、村社有卫生保洁人员、户户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运送、区处置”体系初步形成;推进主城区垃圾收集转运体系进行改造提升,建设4座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
同时,该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全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和植绿覆绿“三大工程”项目进行奖补。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超10亿元,建设美丽乡村“三大工程”项目一批,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强化综合治理
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揭东区落实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把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园等环境敏感区列为严格控制区切实加强保护。
加强保护治理,离不开重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为加大打击力度,该区成立联合执法小组,大力开展违法违规用地整治,城北区和中德金属生态城周边非法电镀、酸洗、小造纸、砖瓦窑、洗砂场、采石场整治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依法从严对非法排污、非法开采、破坏生态等环境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同时,严格落实行业监管和属地管理责任,对全区重点企业开展精细化监管,准确掌握企业排污情况,为铁腕推进污染整治工作夯实基础。
阶段来,揭东区还制订《总量减排计划》《榕江、枫江污染整治工作方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方案计划,深入开展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行动,结合“创文”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全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揭东区提出,下一步要继续强化环保理念,狠抓责任落实,加大环保投入,深化环境治理,加强执法巡查,切实加强和改进生态环保工作,真正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迫的环境问题解决好,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