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辉。 记者郭亮平 摄
“十二五”期间,仲恺区陈江街道实现跨越式发展,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200亿和1000亿大关,成为惠州市首个“千亿大镇”,经济总量占了仲恺区的半壁江山,同时还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进入“十三五”元年,陈江街道如何延续“十二五”发展强劲势头?《惠州日报》记者日前专访了陈江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勇辉。
◎谈创新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记者:作为惠州首个“千亿大镇”,陈江街道如何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刘勇辉:日益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为陈江街道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十二五”期间,陈江街道专利申请量累计2915件,专利授权量173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3.2%。接下来,我们将以仲恺区实施“创新驱动战役”为契机,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力争将陈江创业大厦打造成全市第一家镇(街道)主办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加快推进锐嘉科孵化器及瑞银昌I创空间、青创空间等创客空间建设。
◎谈转型
盘整电镀基地引进6家高科技企业
记者:近年来陈江街道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压力,在这些方面是如何破题的?
刘勇辉:陈江街道紧紧围绕仲恺“4+2”产业布局,加强择商选资,以三个“一平方公里”产业园为载体,形成移动通信终端、液晶显示面板、LED光电等三大产业集群,许多大项目陆续落户,为产业调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同时,我们坚持走确保良好生态的招商模式,对环境污染大、工业附加值低的产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比如,政府盘整了原有的电镀基地,引进6家高科技企业进驻,就地打造了创业大厦,工业生产值达70亿元,并有望突破100亿元,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确保了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