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县新闻
<
惠州海域赤潮现三种藻类均无毒 海洋部门:水质无异常


惠州双月湾海域出现红色赤潮藻。


  东江时报讯 双月湾奇迹般出现的“蓝眼泪”,属夜光藻引起的赤潮。东时记者昨日从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这是惠州海域近年来发生面积最大的赤潮,市海洋部门连续跟踪监测,暂未发现水质异常。


  截至昨日,赤潮分布于大亚湾纯洲以东,面积0.5平方公里;红海湾考洲洋出口至汕尾交界海域,面积12.5平方公里,合计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


  曾启动二级赤潮灾害应急响应


  2月17日下午,惠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收到惠东县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的报告,称在考洲洋海域发现赤潮,考洲洋出海口附近海域海水呈浅褐色,面积约1平方公里。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随后前往惠东县盐洲考洲洋海域,与省海洋与渔业监测预报中心、惠东县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相关人员一道,组成调查组,对赤潮进行监测调查。


  2月18日现场调查发现,考洲洋出海口内侧海域海水颜色正常,考洲洋出海口通道和外侧海域有不明显的赤潮带分布,累计面积约0.5平方公里。经实验室镜检分析,本次海水异常现象是红色赤潮藻(Gymnodinium sanguineum)引起的赤潮。2月26日,调查发现赤潮面积约140平方公里(不含汕尾海域),其中,平海湾约20平方公里;考洲洋出海口海域赤潮带向西南方漂移,与东山海赤潮带相连,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在市海洋部门的监测中,发现海水并无异常。


  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4年惠东发生过一次面积较大赤潮,后来发生过的赤潮面积几乎都在几平方公里以内,只有2014年曾达到80平方公里。此次赤潮较大,是10多年来面积最大的。惠州曾一度启动二级赤潮灾害应急响应。3月1日,经大范围巡航监视,发现原出现赤潮海域赤潮带已完全消失,邻近海域未发现有赤潮现象,海区海况正常。本次赤潮应急响应行动随之结束。


  目前赤潮面积约13平方公里


  3月2日,我市海洋部门开展常规巡航,在大小三门岛、大辣甲岛附近海域发现有片状分布的疑似赤潮现象及赤潮消退形成的泡沫带。


  随后,在继续对全市海域进行巡航监测时,发现我市大辣甲岛西南与深圳大水坑湾之间两市相邻海域出现赤潮带分布,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其中惠州海域约8平方公里。经采样检测,疑似赤潮海域优势藻种为红色赤潮藻,为无毒藻种,确认为赤潮。赤潮海域水质常规指标正常。惠州市再次启动赤潮灾害三级应急响应。


  到了3月5日,赤潮分布于大水坑湾至三门岛以东及大辣甲南部、鹅洲以东至宝塔洲以南、虎头门南北、平海湾头寮对出海域、考洲洋出口西南附近海域等5个区域,面积约64平方公里。


  截至昨日,赤潮分布于大亚湾纯洲以东,面积0.5平方公里;红海湾考洲洋出口至汕尾交界海域,面积12.5平方公里,合计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据悉,赤潮面积每天在不断变化,在数平方公里至数十平方公里之间浮动。


  同时现3种藻类均属无毒藻


  “此次发现的红色赤潮藻、中肋骨条藻、夜光藻三种藻类均属无毒藻。”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刚开始发现的赤潮均为红色赤潮藻,此为甲藻品种,国内迄今还没有本种产毒的报道,但该种大量集结时能引致鱼类死亡。


  到了3月27日,在红海湾考洲洋出口西侧至大星山海域发现新藻种——中肋骨条藻,为无毒藻。这是我国近岸常见赤潮生物之一,引发赤潮时,在水面和水层中呈带状或片状不均匀分布,海水呈现土黄色,有藻腥味,本种为无毒藻,是对虾育苗初期理想的生物饵料。


  4月1日,在平海湾海域首次监测到赤潮新藻种——夜光藻,此为大亚湾海域常见赤潮藻种。夜光藻是海洋赤潮主要发生藻,具发光能力,海上发光现象常由它受到刺激而引起,是我国近岸常见赤潮生物之一。当夜光藻大量密集时海水呈粉红色或橙色,本种为无毒藻。

部门


  暂未发现海水异常


  “我们在启动赤潮应急响应后,每天均派出人员进行检测,暂未发现海水出现异常。”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月18日至今,市海洋与渔业局、惠东县海洋与渔业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已派出649人次,出动船艇108航次,巡航里程4970公里,布设采样站位729个,采集水温、pH、溶解氧、盐度数据2224个;实验室分析无机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无机磷160个水样得出640个数据。连续监测结果显示,所有站位海水常规水质指标检测结果无异常。无机氮、无机磷指标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市海洋部门持续跟踪监测水质,未见异常。


  渔业生产情况正常


  虽然此次赤潮发生面积是10多年来最大,但并不算是很严重的赤潮。“据调查,赤潮对渔业生产没有造成影响,也未收到渔业生产异常情况及相关鱼类死亡报告,渔业生产情况正常。”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个别赤潮海域属海水养殖区,附近有网箱养殖和吊养牡蛎,但是截至发稿时,省、市、县监测机构未收到赤潮带附近海域出现海洋生物异常死亡的报告。调查组将赤潮发生情况及时通知了附近的养殖户,并引导他们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上述负责人介绍,无毒赤潮的影响相对较轻,只有当赤潮生物的数量超过一定浓度时才会产生危害,主要是由于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分解时会消耗大量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造成海里的鱼虾因缺氧而死亡。另外,还有些赤潮生物或其分泌的粘液会堵塞鱼虾的鳃部,导致其窒息死亡。所以水产养殖业是赤潮灾害最大的受害者。


  有毒赤潮则会产生某些化学物质,可能对游客的眼睛、鼻子及皮肤造成轻微的刺激,或因吸入带有这些化学物质的水汽而引起呼吸道不适。


  赤潮科普


  1、什么是赤潮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有人为因素引起的。古今中外很多史料中都有关于赤潮的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众坐舟中,旋见青火如灯状,突出水面,随水浮游;渐近舡,则火顿灭。”


  目前,赤潮的科学定义通常指的是海洋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2、赤潮不一定都是红色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会使水体呈现不同的颜色,如中缢虫、夜光藻形成的赤潮呈红色或砖红色;真甲藻、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呈绿色;短裸甲藻形成的赤潮呈黄色;某些硅藻形成棕色赤潮。另有某些赤潮生物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变色,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3、赤潮产生原因


  赤潮的发生是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光照、风力等天气因素,海水温度、盐度、流速、流向等水文因素,营养盐、微量元素及赤潮生物自身等生物化学因素都必须考虑进来。同时,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也是造成近年来赤潮频发的原因之一。


  4、赤潮生物及赤潮种类


  赤潮生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目前世界上已鉴定的赤潮生物种类涉及10个门类,330多种,中国沿海已鉴定的赤潮生物有150余种,其中30余种为有毒种类,其余皆为无毒种类。


  赤潮一般可分为有毒赤潮与无毒赤潮两类。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无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不含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刘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