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坳古榕树生命力依然旺盛。
榕树坳位于惠东县白盆珠镇横坑村与海丰县公平镇西坑村交界处。据横坑村一些年长村民介绍,榕树坳有一段连续下坡路,由一棵古榕树而得名。
以前挑担者常在榕树坳休息
在榕树坳,记者见到,古榕树高大挺拔,树叶婆娑。古榕树就长在两村的交界处,树根往两村生长延伸,可谓“一脚踏两县”。榕树坳如今显得比较冷清,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很少,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榕树坳却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据了解,过去,原新庵镇和宝口镇部分群众为了谋生,都要挑担(主要为木炭、竹子)、扛木材到与榕树坳交界的黄麻田或者营盘下去卖,而榕树坳到黄麻田,有一段长1公里多的石砌连续下坡小路。现在,由于有了公路,这条小路已杂草丛生,甚至看不到了。山区群众挑担到了榕树坳,一般会休息一段时间,蓄足精神以备走非常艰辛的下坡小路。这段下坡小路,就像一道坎,过了这道坎,接着的路程就比较平坦,也接近黄麻田收购站了。一些喜欢喝两口的群众,有时还会在这买一两毛钱的小酒喝喝,以增添体力。个别好酒的人喝多了,加上身体疲惫,以致同拨挑担的人到了收购站卖完货回到榕树坳了,喝酒的人仍未醒。
山区群众将木材、木炭等山货经榕树坳挑到黄麻田收购站,便可以交易,但常常价钱不理想,为讨个好价钱,人们就继续挑担到营盘下收购站。一般挑担到营盘下,挑担者也累了,无论价钱怎样都会在这里卖掉,因此,这个收购站的拍价者很令山区群众敬畏,生怕他给的价钱太低。
据当地村民介绍,营盘下收购站的主要拍价者为姓马的中年男子,鼻子像鹰鼻一般,工作起来很认真。“这棵树一块五。”姓马的男子一锤定音,斩钉截铁,神情坚定得令人再也不敢讨价还价,而挑担者也知道,此时不卖再挑担往前走已无体力。
品美食论时事,榕树坳成快乐驿站
从横坑村走榕树坳到黄麻田为下坡路,群众在卖完山货后回家就要走连续的上坡路,虽然比较辛苦,但由于刚挣到钱,又没有挑担,往往觉得比前一程轻松得多。爬完坡回到榕树坳后,人们也会休息好一段时间。榕树坳每天过往人流比较多,其中除了惠东山区群众外,也有一些海丰的群众、商人到惠东山区收购山货或贩卖咸鱼等海产品,因此,榕树坳这段路当时无形中成为连接两地的“丝绸之路”。横坑村一些精明的群众便瞅准这一商机,在榕树坳开起小店,卖小酒、饼干、米糕之类的食品,也常常煮一些黑豆糖水来卖。因此,榕树坳是当时艰辛者的快乐驿站,辛苦了一天的挑担者此时也豪不吝啬,往往掏出一两毛钱买黑豆糖水等犒劳一下自己。挑担者在慢慢享受小食的同时,也会彼此交谈,分享当天的劳动成果,谈谁卖的价钱好,谁卖的价钱不理想等等,同时也谈两地的风土人情,谈一些国家政策。随着交流增多,新庵山区的一些群众慢慢学会了讲海丰话,而海丰一些人也慢慢学会了讲客家话。
本组文/图 记者赖金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