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廉洁齐家党员干部教育读本》有感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过往先贤往往将“知足常乐”作为人生修养的高境界,要求自己不论高官在身还是布衣于世,都能知足常乐,恬淡安稳的过日子。许多贪官污吏深陷囹圄,也大多因为“贪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最终沦为诱惑的“俘虏”。
贪婪,往往是堕落之源。私心是每个人都存在的,私欲也是人的本性中所固有的心理特征,一旦意志不能抑制欲望,贪婪之心必然玷污灵魂,让行为失去理智,让人日日辗转难眠焦虑不安。很多党员领导干部在事业刚起步的时候,作风正派清正廉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位的升高,想要索取的东西越来越多:金钱、地位、美色,无一不想要,无一不想要最好的,人生逐渐被欲望所控制不能自拔。
失衡,容易陷入迷途而不知返。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的价值取向趋向于以经济地位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朋友见面,同学聚会,免不了说到工资、职位、住房,谁工资高,谁官职大,谁住上了高宅别墅谁就有地位有面子。而按照目前的工资标准,大部分公务人员的合法收入只能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处于社会中等水平,对比之下,一种夹杂着自卑的被剥夺、被损害的落寞感油然而生,凭什么那些“学历没自己高、学问没自己好”的人,赚的钱是自己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拥有的房子是自己的几倍几十倍,甚至社会地位也远远高于自己?由此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这种心态一旦产生,就会对自己为什么要做公务员、为什么当官产生怀疑,对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产生动摇,于是会想方设法“吃拿卡要”,弄权谋利,通过攫取他人财富来平衡自己失衡的心态,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一步错,步步错,再也不愿回头,再也不能回头。
知足常乐,才能平安顺遂。若每日里都在想着追求声色享受,通过收受不法财物来满足自己无穷的欲望,难免日日担惊受怕,唯恐有日东窗事发而终日惶恐;若能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对待大千世界,始终保持平和淡然的心态,不与他人比,而是回头与自己的过去比,这样,就会觉得今天比昨天好,就会想到明天一定比今天好,就能感受到自己生活中的幸福和愉快。如此才能恬淡知足,才能踏实做事,每日安稳愉悦,平安顺遂。
古人言:“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任何一名公职人员,不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资历深浅,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境界,时刻提醒自己远离低级庸俗远离奢华享受,做到知足常乐。(始兴县纪委 龚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