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新闻
<
我市教育事业近五年工作综述

“小财政”办好“大教育”,这是大家对于韶关教育发展模式的一句总结。尽管地处粤北山区,财政较为薄弱,但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和重点发展战略,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丝毫不打折扣。  

  

  近年来,从投入33亿元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到1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再到如今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韶关教育事业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目标砥砺前行。

  

  重投入,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我们这最豪华建筑是学校!”记者采访时,南雄、乳源、仁化等县(市)的群众不约而同地用这句话表达对政府重视教育事业发展的赞赏。近年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继续保持增长趋势,2016年总投入达68.70亿元,比2012年增加34.22亿元,增长了99.25%。  

  

  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使各类教育办学条件逐步完善。近年来,全市按照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标准,通过实施校舍危房改造、中小学校生活设施改造、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学校“新装备”工程建设等,对各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学平台、校园网、校园监控系统、实验室及实验设备进行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为早日实现教育现代化,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仅2016年,全市中小学校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投入资金达到1亿多元。如今,全市学校(含教学点)全部光纤宽带连接,彻底解决网络传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论在市区还是边远山区,教师都能利用信息化平台获取优质教学资源,增添课堂活力,提升教学质量。

  

  ?  

  

  为进一步改善全市各地师生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和氛围,2016年,我市将百所中小学校(幼儿园)示范性平安食堂建设列入当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来实施,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圆满完成项目建设。  

  

  记者采访时发现,偏远山区学校由于内宿生较多,食堂环境改善对学生生活质量影响十分显著。“食堂增加了不少先进设备,用餐区域增加了食堂文化标语,环境焕然一新。每天学生们都能吃上热乎乎、品质有保障的饭菜,这让在外务工的家长们都很放心。”乐昌市云岩镇中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强师资,筑牢山区教育之基

  

  改善办学条件固然重要,人才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正所谓,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强师兴教”工程,不断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夯实教育发展的人才基础。  

  

  市教育部门通过开展道德讲堂暨践行“韶关教育精神”和“爱生、爱教、爱校”系列教育活动以及“巾帼示范岗”创建等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511”乡村教师培训、“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培训、“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训等项目,提高了师资整体水平。迄今为止,全市有省市级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共174人,特级教师59人,省、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38人,省级骨干教师112人、省市级名教师校长班主任工作室29个,省级教师培训实践基地5所。  

  

  曾几何时,偏远山区学校教师“留不住”“招不来”成了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为解决这一关系全市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全市各地各有关部门采取了不少举措。  

  

  近年来,我市通过公开招聘充实教师队伍时便有所侧重。不少新招聘的教师被分配至偏远山区任教,为农村学校补充新鲜“血液”。同时,市教育部门通过开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加强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交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优质发展。  

  

  此外,全市8个县(市、区)积极落实省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政策,提高教师待遇。山区教师岗位津贴标准人均每月不低于700元,仁化等地的山区教师岗位津贴平均水平近千元。记者在山区学校采访时发现,“岗位津贴”不仅吸引了“90后”毕业生,还有不少城区学校老教师主动申请到山区任教,同时,一些原本在珠三角打拼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安教乐教蔚然成风,山区教育水平提升有了根本保障。

  

  推改革,释放教育发展活力

  

  近年来,我市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省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他们对韶关教育的未来寄予更多期许。2016年7月,时任广东省副省长蓝佛安调研我市教育工作时,要求我市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改革方面先行先试,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大刀阔斧的教育综合改革随之而来。市委、政府以高度重视教育的眼光和魄力,出台《关于理顺市区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工作方案》和《市区教育资源整合方案》。从2016年起,我市将投入16亿多元,分别新建、改扩建、搬迁6所、8所、13所学校(幼儿园),优化市区学校布局。市区教育资源整合使小岛片区将向外分流师生近6000人,武江区城中心将新增7000多个中小学(幼儿园)学位。  

  

  为进一步提高公办初中的办学水平,2016年9月,我市开展了结对帮扶工作。国家级示范校广东北江中学、韶关市第一中学分别结对帮扶市十五中、市十三中,力争三年内做强这两所公办初中学校,推动市区学校均衡、优质、科学发展。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去行政化”管理、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明确职责,充分调动积极性,提高校长教师队伍水平。不断推进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用政策“指挥棒”引导学校教育教学向“现代化”转变。市教育部门主要负责人率队远赴北京、山东潍坊等地,进行教育综合改革专题深度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完善我市的改革方案。  

  

  今年1月,随着乐昌市梅花、庆云、沙坪等3镇顺利接受省督导验收,我市纳入教育“创强”督导范围的95个镇(街)全部完成创建任务。“创强”任务可谓圆满“收官”。力争于2018年创建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这是韶关教育事业的全新征程。韶关正通过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追赶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