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大力实施文化名城战略,充分挖掘历史人文、生态山水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通过打造名山、名寺、名人、名城品牌,提升韶关文化形象。
韶关历史悠久,生态优越,“文化名城”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全市各类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的产业融合,旅游文化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良机。
现状:旅游资源优势加快转化
韶关地处广东省北部,是粤北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广东重点规划的六大都市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不仅区位优势明显,而且旅游资源在全省最丰富。从人文历史来看,韶关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张九龄、余靖、侯安都、陈璘、廖燕、张发奎、薛岳等一大批文臣将才在岭南历史进程乃至中华文明史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从自然景观看,韶关生态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有包括丹霞山、南华寺、马坝人遗址、广东大峡谷等世界级、国家级景点17处;有小坑、南岭、韶关、天井山等四个国家森林公园和车八岭、南岭和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新丰云髻山、乳源大峡谷、乐昌杨东山十二度水、乐昌大瑶山、仁化高坪、曲江罗坑、始兴南山、曲江沙溪、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等省级自然保护区。
事实上,韶关丰富的人文优势和独具特色、出类拔萃的自然景观,已经成为全省最具诱惑力的旅游城市,成为省内外游客旅游休闲的理想目的地。
2013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4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5%和20%以上;来韶过夜游人数超过旅游总人数的42%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
随着全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毫无疑问,我市旅游资源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并将成为韶关最具潜力最可期待的经济增长极。
举措:整合特色做大做强品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与文化的交融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近年来,我市注重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文化品牌的创建和产品开发力度、加强宣传营销,大力培育各类节庆活动,推动文化旅游市场蓬勃发展。
全市大力开展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产业要素评先晋级、上等达标的创优工作,加强对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珠玑古巷-梅关古道、翁源东华寺、新丰云髻山、乳源天景山仙人桥、必背世界过山瑶之乡等旅游景区的指导,与景区、旅行社、酒店等联手设计涵盖吃住行购娱等要素的旅游线路产品,丰富韶关文化旅游内涵。
鼓励文化企业向体育领域拓展,丰富传统节庆活动内容,支持各地依托自然人文资源举办特色体育活动,精心办好各类节庆活动。青岛啤酒节、徒步穿越丹霞山、南华诞祈福游等大型文化旅游活动,形成一定的品牌和影响力,乳源“瑶族十月朝”旅游文化节、新丰枫叶节、珠玑姓氏文化节等各类旅游节庆活动特色鲜明,在文化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今年3月份起,2014“满眼春光”韶关旅游大会、2014韶关金秋旅游嘉年华和2014韶关其他旅游节庆活动等旅游节庆活动陆续开展,52项系列活动涵盖了踏青赏花、祈福、赏秋色、享美食、泡温泉、养身心等主题,进一步挖掘和展示韶关丰富而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带旺韶关旅游文化市场。
宣传营销方面,统一对全市整体旅游文化品牌进行包装,统一宣传口径,提升韶关知名度;充分利用各类会展、推介会、节庆活动以及“体验高铁韶关行”活动等载体,深入珠三角及周边省份城市,开展多平台、深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推介,增强韶关旅游文化的吸引力。
展望:产业融合推动持续发展
按照市委全会制定的目标,到201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要达到93亿元,任务可谓艰巨。为此,全会提出要充分挖掘特色资源,推动产业融合。
按此目标,今后我市更加注重文化建设与人居环境相协调,进一步强化文化传承与创新,进一步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对接,形成“集成创新”效应。同时还将鼓励文化企业与制造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继续加强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形态。
此外,还将完善产品交易平台,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拓展文化消费市场,不断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实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