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昆明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独特的山水名胜,孕育出了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昆明市立足本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多角度、多领域推动文旅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全方位展示昆明历史文化之美、山水城市之美、民族文化之美,构建文旅融合时代的昆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篇章。
1、历史文化+旅游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灿若星辰的历史名人是昆明的靓丽闪光点。在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昆明市着重以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为抓手,全面加强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的同步发展。
1.抓好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满足民众文化需求和推动旅游发展并举
充分挖掘、整合全市历史文化资源,推进以“翠湖片区博物馆群落”“龙泉古镇博物馆群落”“官渡古镇博物馆群落”为代表的博物馆业建设发展及传统街区与老建筑的保护工作,既有效完善了全市博物馆(纪念馆)的服务功能,也让属于昆明的经典象征和“记忆火种”鲜活起来,在有效挖掘昆明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提升了广大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2.依托名人效应传播昆明文化旅游 依托郑和、聂耳等历史名人的传播效应,昆明打造“昆明郑和文化旅游节”“聂耳音乐(合唱)周”等文化旅游新品牌,为新时代昆明旅游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元素,让昆明旅游更具文化魅力。“昆明郑和文化旅游节”通过举办郑和纪念大典、干人秧老鼓舞大赛、学术论坛、旅游推介等活动,传播昆明历史文化、推介昆明旅游资源、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正成为昆明市乃至云南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聂耳音乐(合唱)周”以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和突出文化惠民为重点,既有高雅的精品文艺会演,也有亲民的惠民艺术展演,已成为昆明文艺界的盛会,正走出昆明,绽放全国。
二、传统技艺+旅游
1.用产业发展带动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
以传承、弘扬昆明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昆明充分发掘本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传统技艺遗产,通过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基地、打造民间歌舞乐文艺作品、开发民族手工艺产品等方式进行市场化推广,涌现出了石林县彝族撒尼刺绣传习中心、石林县农民画馆、官渡区乌铜走银等一批特色的传统技艺体验和旅游商品,实现了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和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双赢局面。石林县彝族撒尼刺绣传习中心自2017年对外开放以来,接待访客4万余人次,官渡区乌铜走银特色旅游商品年销售额达700万元以上。
2.打造品牌展示活动增强宣传效果
依托4A级景区官渡古镇,昆明连续8年举办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宣传展示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成果。2019年第八届中国(官渡)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累计吸引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共102个项目参展。中国(官渡)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正成为官渡古镇旅游开发的一张文化名片。
三、农业文化+旅游
昆明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农业发展聚集地,孕育了和保存了众多乡土和农耕文化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都市民众对乡土文明感受、农耕文化体验等特色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昆明市紧紧抓住乡村文化旅游的供需两端,积极迎合现代都市人群的旅游新需求,大力开展乡村文化和农业文化特色旅游体验项目。
1.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
昆明在发展乡村经济、助力脱贫攻坚的同时,有效推动传统农耕习俗、民居建筑和文化形式的保护。西山区“乐居民族文化园”着力打造彝族白族千年和谐文化体验示范点,成为集白族四合院建筑和民俗文化展示、民族工艺产品集散、高校文化科研实习、现代营销电商服务、民族歌舞表演、特色饮食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文化旅游体验中心。宜良县马蹄湾河湾村依托马蹄河沿途的峡谷风光,打造彩色水稻创意图案种植、稻花鱼养殖等特色乡村景观和旅游体验项目,成为各级媒体争相报道的“网红”村,并成功入围第一批“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2.发展农业特色文化旅游 在推进“春城花都”品牌建设中,昆明把鲜花主题融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宜良县“樱花节”、石林县“血桃文化节”、高新区“秋木梨花节”等农业文化旅游项目。以花为媒,搭建赏花游览、饮食体验等旅游项目,并广泛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展演和特色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产业同步发展。
四、民俗节庆+旅游
优美的自然风光、怡人的气候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昆明最引以为自豪的“资本”。在全域旅游发展的时代潮流中,昆明市始终坚持把民族和自然相结合,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1.打造品牌活动提升昆明形象
依托“四季如春”的气候资源和高原明珠滇池的湖光山色,昆明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以开放、包容、多元的姿态,打造上合昆明国际马拉松赛、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昆明环滇池高原自行车邀请赛、中华龙舟大赛(昆明滇池站)等大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和体育竞赛项目,并鼓励广大市民、游客及运动爱好者报名参与,既满足了市民群众的文体活动需求,也有效展示了昆明形象,宣传推广了昆明旅游资源。2018年上合昆明国际马拉松赛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2万名跑者参加。重大文化交流和体育品牌赛事正成为宣传和推介昆明的一扇重要窗口。
2.繁荣民族节庆文化推进全域旅游
昆明从市级层面出发充分整合各类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春城文化节”群众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并联动县、乡、村三级定期在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广场等群众和来昆游客聚集的地方开展各类特色群众文化和文艺展演活动,既满足广大民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也为昆明旅游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各县(市)区不断挖掘本土特色民俗和节庆文化资源,加强配套设施和功能的完善,组织举办各类少数民族民俗节庆活动,开发各类民俗文化体验活动,让广大市民群众和游客获得更多的民俗文化体验。西山区“三月三”民俗节、观音庙会的民众登山、唱山歌、对调子,西山区、盘龙区苗族“花山节”的斗牛(鸡)、赛马、射弩、民间歌舞展演,石林县“密枝节”“祭山节”的传统摔跤等民俗节庆和特色文化项目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广大游客的青睐。
五、饮食文化+旅游
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和地方美食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昆明市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发展和形成了呈贡“七步场豆腐”、寻甸县“菜牛”等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和饮食文化。近年来,全市着力在挖掘特色美食、打造饮食文化旅游体验上下功夫,建设了呈贡区七步场豆腐博物馆等饮食文化展示基地,打造了“七步场豆腐文化节”、寻甸县“菜牛美食文化旅游节”等饮食文化体验活动,并辅以长街宴、地方小吃展、书画摄影展、文创产品展销、厨艺大赛、文艺展演等特色文化服务项目,让广大人民群众和八方游客既得到了物质享受,也获得了文化体验。目前,在呈贡区七步场社区已发展形成一条含豆腐作坊10家,特色餐饮企业13家,日均接待游客5000余人的豆腐文化旅游产业链。
展望未来,昆明市正在加快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全面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品牌。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已有更高指向,也面临更艰巨的任务。昆明将在如何更好地发挥昆明的民族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探索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文旅融合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