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专题
<
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助推文旅融合与脱贫攻坚

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助推文旅融合与脱贫攻坚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六盘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改革要求,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抓强基础、做实工作,以乡镇文化站为切入点积极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的工作大局,以“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为重点,在推动文旅融合上发力,探索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文化站的改革发展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乡镇文化站建设与改革的主要举措

1.统筹有力

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结合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针对乡镇文化站建设与改革建立全面组织学习、全面部署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模式。出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制定乡镇、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建立月调度工作台账、季度召开1次调度会议的工作机制,把乡镇文化站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

2.保障到位

建立了“1+5+N”(文化站+文化宣传员、党教辅导员、科学普及员、普法教育员、体育健身员+多个群众文艺队伍)的服务模式和保障机制,按照有阵地、有经费、有队伍、有活动的要求,全力保障乡镇文化站建设。全市投入1600多万元,通过乡村公共服务功能整合,实现了726个村文化管理员全覆盖。

3.社会参与广泛  建立了市县乡三级联动工作机制,220个由文化馆指导的文艺团队和2000余名文化志愿者结对帮扶726个乡村文艺队伍,统筹使用广电云、远程教育、文化云资源,实现部门共建共享。

4.评估研判有效  按照边改革、边总结、边完善、边提升的工作路径,组织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群众共20余人组成的评估工作组,适时对文化站进行“三亮”(亮目标、亮责任、亮成绩)评估,对效能较好的文化站予以奖励,对效能较差的文化站重点帮扶指导。

二、乡镇文化站建设与改革的主要成效

1.乡镇文化站成为脱贫攻坚政策宣讲的中心阵地

六盘水市成立了政策宣传队、文艺辅导队、图书服务队、法制宣讲队,把党的政策送到干家万户。2018年各乡镇文化站共开展扶贫政策宣讲会2900余场、法律普及宣讲700多场。为65个乡镇文化站、726个农家书屋配置的种养殖、科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理论和实践图书,累计借阅达15 800余人次。用好文化站文艺宣传小分队,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形式宣传脱贫攻坚的方针政策,如盘州市双凤镇小品《懒汉脱贫》,政策解读准确、内容积极向上、形式生动活泼,已在各地巡演200余场次。

2.乡镇文化站成为农民脱贫致富技能提升的实践基地

综合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培训室、室外广场等设施,加大错时开放力度,充分利用夜间和农闲时节,向农民群众传授农业种养殖技术。2018年开展各类种养植培训1450场。针对六盘水市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特色,各文化站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立各类非遗传习所20个,组织开展挑花、刺绣、蜡染、传统服饰制作、农民画、竹编等各类传统手工技艺培训。如水城农民画,经过乡镇文化站非遗传习所持续培育提升,从20名画师、30名从业人员、年产值仅4万元发展到如今拥有360名画师、530多名从业人员,2018年产值达到810万。

3.乡镇文化站成为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的发展热地

全市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将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有开发前景的35个乡镇、11 2个村纳入《六盘水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镇文化站指导乡村特色文化园区、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目前已经建成乡村特色文化园区4个、乡村旅游示范点19个。依托文化站阵地,整合本地特色资源,实现文化传承和旅游观光的有机融合。如盘州市淤泥乡文化站将非遗传承人集中起来,成功打造兼具彝族文化传习所功能的综合文化站,拓展了乡镇文化站传统手工艺的传习、体验功能和产品展销功能。

4.乡镇文化站成为运行规范服务高效的精神高地

六盘水市出台了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加强了以“三亮”为内容的社会化效能评估,乡镇文化站服务效能明显提升。2018年,全市乡镇文化站开展文化艺术辅导’7300多次,每个村建立和培育业余文艺队伍3支以上,每年组织戏曲或文艺演出3场,公益电影放映12场,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舞等各类文体活动近5万场,农民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的精气神得以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围绕脱贫攻坚大局,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服务,为新时代贫困地区乡镇文化站建设、发展和改革做出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