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 申报项目代码:0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申报项目类别: 民间音乐
申报项目名称: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
申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
年 月 日
一、基本信息
属 地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项目名称 |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 |
申 报 者 |
| 负 责 人 |
|
通讯地址 |
| 邮 编 |
|
电 话 |
| 传 真 |
|
电子信箱 |
| ||
所 在 区 域 及 其 地 理 环 境 |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主要流传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地处东经73°31′~96°30′,北纬34°~49°31′,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由北向南,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横向排开,分隔出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两大盆地的中心,分别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新疆三大山脉的积雪、冰川孕育汇集为500多条河流,分布于天山南北的盆地,其中较大的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玛纳斯河、乌伦古河、开都河等20 多条。许多河流的两岸,都有无数的绿洲,田园阡陌,村镇相望,颇富“十里桃花万杨柳”的塞外风光。这是新疆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息活动的主要基地。新疆光热资源丰富,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相对湿度低,夏季干热,冬季干冷,风大沙多,是典型的温带大陆型干旱气候。 |
二、项目说明
类 别 | 民间音乐 | 代 码 | 04 | |||||||||
分 布 区 域 |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主要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周边地区。新疆各地的维吾尔木卡姆多元一体,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地方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样式。《十二木卡姆》流传于南部新疆的喀什、和田、阿克苏地区和北部新疆的伊犁地区;《刀郎木卡姆》主要流传在“刀郎地区”,即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叶尔羌河至塔里木河两岸,以喀什地区的麦盖提县、巴楚县和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为中心;《吐鲁番木卡姆》主要流传在东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吐鲁番市、鄯善县和托克逊县;《哈密木卡姆》主要流传在新疆哈密地区的哈密市和伊吾县。 | |||||||||||
历 史 渊 源 |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多种宗教并存传播,东西方文化撞击交融,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疆维吾尔木卡姆有着漫长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1、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早期形态——西域大曲时期 在新疆地区,乐舞文化由来已久,在绿洲农耕文化发展和商业、经济不断繁荣的同时,专以乐舞为生的民间艺人大量进入宫廷、府第成为专业的乐师、舞娘,民间艺术得到了搜集、整理、发展。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初期,龟兹、疏勒、高昌等地区的乐舞艺术中,已经存在集歌乐、舞乐、器乐于一体的“大曲”形式。 2、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确立期 公元九世纪,随着喀喇汗王朝和西州回鹘汗国的建立,塔里木盆地居民语言渐次突厥化,当地原有的文化受到了漠北草原文化的冲击。回鹘民族的文化机制也从草原游牧转为绿洲农耕,一种新型的“回鹘——西域音乐文化”得以形成,“西域乐舞”亦被融合其中。伊斯兰教成为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的主要信仰,促进了这一地区音乐文化的变异,西域大曲正是在这个时期披上了木卡姆的“外衣”。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既继承西域大曲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形式与结构,又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并产生变异。“西域大曲”的称谓和内涵,至迟在公元14世纪逐渐被“木卡姆”所涵盖,由此标志着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确立。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成熟发展期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在公元16世纪叶尔羌汗国的宫廷中形成了16套大型的歌舞套曲形式,《十二木卡姆》是其中的精华,她集维吾尔木卡姆之大成,不断演化流传至今,并对其他维吾尔木卡姆聚居区的木卡姆从形式到内容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在新疆各绿洲流行的多种木卡姆,都与《十二木卡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 |||||||||||
基 本 内 容 |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由于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肇始于本土的民间文化、发展于各绿洲城邦国宫廷及都府官邸,经过整合与交融后又返播积淀在民间,成为既体现着古代宫廷的精英文化又展现出乡村市井的民间文化的集中代表。她既代表了宫廷城镇的主流雅文化,又涵盖了市井乡村的边缘俗文化。在维吾尔人的特定文化语境中,“木卡姆”已经成为包容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乃至民族认同、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份和文化意义的词语。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的歌唱内容,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诗作先知告诫、民间故事等,是反映维吾尔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歌曲体裁既有叙咏歌,又有叙事歌;演唱方式既有合唱,又有齐唱、独唱;唱词格律与押韵方式七巧多样。 载歌载舞,是维吾尔木卡姆最重要的特色。舞蹈技巧丰富多彩,集体舞的队形组合、步伐步态,双人舞中的摇肩动颈,单人独舞中的叼花、顶碗等,形态各异,变化层出不穷。 多种律制、调式、节奏、节拍并存,曲式庞大,结构复杂,是维吾尔木卡姆音乐形态的突出特征,其中既有板式变化又有曲牌联缀,显现出与中原音乐文化的密切联系。乐队组合的多种形式,体现在新疆各地的木卡姆艺术中,既有弓弦乐器主奏的,也有弹拨乐器主奏的,更派生出吹奏乐器主奏的多种乐队样式。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主要包括《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 《十二木卡姆》由《拉克木卡姆》、《且比巴亚特木卡姆》、《斯尕木卡姆》、《恰哈乃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乌孜哈勒木卡姆》、《艾介姆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纳瓦木卡姆》、《木夏吾莱克木卡姆》、《依拉克木卡姆》共12套组成。每套都包括“琼乃额曼”(系列叙咏歌曲、器乐曲、歌舞曲)、“达斯坦”(系列叙事歌曲、器乐曲)、“麦西热甫”(系列歌舞曲)三大部分,含歌、乐曲20至30首,长度2小时左右。各地流传的《十二木卡姆》版本各有不同。伊犁地区流传的《十二木卡姆》,每一套只包括“木凯迪满”和“达斯坦”、“麦西热甫”部分,而“琼乃额曼”中除“木凯迪满”之外的乐曲已失佚。 《十二木卡姆》每套的第一部分“琼乃额曼”,着重阐明维吾尔人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过去主要供上层社会和知识阶层享用。第二部分“达斯坦”中,各首乐曲的唱词,多为流传在维吾尔族民间的叙事长诗的片段,一般由“达斯坦其”(意为“善唱达斯坦者”)在茶馆、饭馆等公众场合、家庭聚会和以中老年为主体的聚会上演唱。第三部分“麦西热甫”,主要在各种群众聚会上由“乃额曼其”(意为“民间歌乐手”)传唱,供群众随着乐声起舞自娱,或由被称作“阿希克”(意为“痴迷于真主者”)的民间艺人在街头巷尾单独或结伴吟唱行乞。内容包括对伊斯兰教信奉的真主的赞颂、祈求,以及对人生苦难的哀叹、对幸福生活的企盼。经过宫廷和民间的多次整合,《十二木卡姆》形成了当下的样式。 《刀郎木卡姆》据说有十二套,现仅搜集到9套。每套由“木凯迪满”、“且克脱曼”、“赛乃姆”、“赛勒凯”、“色利尔玛”五部分组成,属于前缀散板序唱的不同节拍、节奏的歌舞曲。每套《刀郎木卡姆》的长度约6至9分钟,9套全部演唱约需一个多小时。 《吐鲁番木卡姆》现能搜集到11套。每套由“木凯迪满”“且克特”“巴西且克特”“亚郎且克特”“朱拉”“赛乃姆”“赛勒克”及“尾声”等8部分组成。除丝竹相和歌唱之外,还采用鼓吹乐表演的形式,即由一或数支苏乃依奏旋律,三对纳格拉(铁鼓)和一只冬巴克(低音铁鼓)击节。 《哈密木卡姆》共有12套,每套都以“木卡姆”(意为“散板序唱”)开始,后缀10至21首当地民间流传的歌曲和歌舞曲。
| |||||||||||
及制品等 相关器具 | 木卡姆 名称 | 流布 地区 | 沿用乐器 | |||||||||
弓弦乐器 | 拨弦乐器 | 吹奏乐器 | 击节乐器 | |||||||||
十二 木卡姆 | 喀什地区 | 萨它尔 | 卡龙 热瓦甫 | 乃依 | 达普 | |||||||
和田地区 | 萨它尔 | 卡龙 弹布尔 | 巴拉满 | 达普 | ||||||||
阿克苏 地区 | 萨它尔 | 弹布尔 都它尔 |
| 达普 | ||||||||
伊犁地区 | 斯克里泼卡 | 弹布尔 都它尔 |
| 达普 | ||||||||
刀郎 木卡姆 | 刀郎地区 | 刀郎艾捷克 | 卡龙 刀郎热瓦甫 |
| 达普 | |||||||
吐鲁番 木卡姆 | 吐鲁番地区 | 萨它尔 | 弹布尔 都它尔 |
| 达普 | |||||||
哈密木卡姆 | 哈密地区 | 哈密艾捷克 | 刀郎热瓦甫 |
| 达普 | |||||||
传 承 谱 系 | 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以社会性的、松散型为特征的。木卡姆是维吾尔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伴随着维吾尔人的降生、成长、死亡,每一个维吾尔人都与木卡姆生死相依。这其中仍不乏有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现已确定的传承机构和传承人有: | |||||||||||
姓名 | 地区 | 职业 | 何种木卡姆 | 何种乐器 | ||||||||
玉山江·加米 | 乌鲁木齐 | 艺术家 | 《十二木卡姆》(部分) | 弹布尔等 | ||||||||
木山江·肉孜 | 乌鲁木齐 | 艺术家 | 《十二木卡姆》(部分) | 都它尔等 | ||||||||
玉赛因·牙和亚 | 麦盖提 | 农民 | 《刀郎木卡姆》(部分) | 刀郎艾捷克 | ||||||||
阿不都吉力力 | 麦盖提 | 农民 | 《刀郎木卡姆》(部分) | 卡龙等 | ||||||||
依木马·艾则孜 | 鄯善 | 农民 | 《吐鲁番木卡姆》(部分) | 苏乃依 萨它尔等 | ||||||||
克尤木·巴拉提 | 吐鲁番 | 农民 | 《吐鲁番木卡姆》(部分) | 都它尔等 | ||||||||
艾赛提·木合塔尔 | 哈密 | 农民 | 《哈密木卡姆》(部分) | 哈密热瓦甫 | ||||||||
三、项目论证
基 本 特 征 | 维吾尔木卡姆在艺术上的特点有: 1、多样性 a、种类多样:除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十二木卡姆》外,还流传着《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 b、内容多样:唱词中既有民间歌谣,也有古典文人诗作,包括哲人箴言、先知告诫、民间故事、地方传说等; c、表演形式多样:有歌(包括叙咏歌、叙事歌)、有舞(群众性自娱舞;单、双人或集体表演舞)、有乐(器乐独奏、重奏、齐奏); d、音乐形态、舞蹈风格、器乐组合多样; 2、综合性 a、体裁的综合性:集歌、舞、乐于一体; b、风格的综合性:维吾尔由历史上活跃于西域的各古代民族融合而成,其音乐文化基因复杂多样; 3、完整性;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中的大部分有着相对规范的结构、曲式, 各套中的调式、旋律、节奏、速度,各有一定之规。 4、即兴性;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民间艺人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方式。在选用歌词、段落反复、伴奏手法、旋律装饰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即兴创造。 5、民众性;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维吾尔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街小巷、茶馆饭铺、村镇集市,驴车上、驼队中、篝火边,都飘荡着木卡姆的旋律,更与民间礼仪息息相关,与维吾尔人生死相依。 |
主 要 价 值 | 1、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绿洲农耕经济为基础,是这一文化类型的典型代表,也是本民族现存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中既能见到中国中原音乐和漠北草原音乐的因素,也能见到中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国家、地区音乐的影响,是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中的瑰宝。维吾尔木卡姆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与维吾尔的民族史、文化史息息相关。它全面、完整、生动地体现着这一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 2、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集民族音乐之大成,与民间乐舞、伊斯兰教及自然崇拜仪式的乐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维吾尔人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作。 维吾尔木卡姆的唱词中既有民间歌谣,也有中世纪大师的诗作。前者是维吾尔族口头文学的精华,后者是历史上察合台文学的代表。也是研究古、现代维吾尔族文学的重要文本。 3、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源于维吾尔人的社会生活,是用独特形式反映人民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的“百科全书”,也反映出多种文化交融的深厚内涵。他体现和传承着该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历史价值,同时也是研究研究维吾尔族传统音乐、舞蹈、文学、说唱、戏剧等艺术发展史的重要依据。 4、民族认同的纽带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多元一体”的特性正是自古以来西域文明和维吾尔传统文化交融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当地人崇尚自然、安于天命的精神特质和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成为当地人体现民族凝聚力和教育培养后代的重要手段。在岁时礼仪和节庆聚会上,维吾尔木卡姆“话语”的“唤醒”作用,对于当地人民的文化认同、维护团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也是解读维吾尔人审美心理最重要的依据,时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 |
濒 危 状 况 |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兼具民间和古典品性的综合艺术品种,特别是《十二木卡姆》中的“琼乃额曼”部分,主要流传于社会上层,是古典音乐的珍品。公元十七世纪后,新疆战乱频发,乐舞文明渐趋衰落。《十二木卡姆》中的精华部分“琼乃额曼”濒临失传的边缘,至公元20世纪40年代,能够完整演唱的艺人已屈指可数。50年代,政府及时采取措施,抢录下吐尔地阿洪等维吾尔木卡姆大师演唱的《十二木卡姆》。文革期间,包括维吾尔木卡姆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及其它社会组织,重新开始大规模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的工作。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与城市化、工业化一同兴盛的各类流行文化,风靡各维吾尔社区,使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等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 而且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中的《十二木卡姆》每套中的核心部分“琼乃额曼”,因其部分唱词采用今人难以通晓的察合台语,较难传习,能完整演唱“琼乃额曼”部分的艺人,现已难以寻觅。 |
四、项目管理
管 理 组 织 | 组织名称 |
| 责任人 |
|
通讯地址 |
| 邮 编 |
| |
电 话 |
| 传 真 |
| |
电子信箱 |
| |||
资 金 投 入 情 况 |
| |||
已 采 取 的 保 护 措 施 | (1)法律措施: 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制定了尊重、继承、保护和振兴民族文化的有关条款,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等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地位。 (2)为保护从业人员技术、技艺而采取的法律保护和其他措施 成立“维吾尔木卡姆研究学会”。 1990年之后,新疆部分政府开始对民间艺人进行普查并给以扶持,如按月发放生活补助费或纳入社会保障等。 (3)其他措施: 50年代曾两次抢录吐尔地阿洪等维吾尔木卡姆艺人所唱的《十二木卡姆》。 自1978年起,对《十二木卡姆》进行了两次普查、补充,并录制成盒式录音带出版。 新疆各地的木卡姆,分别在60年代和80年代以后,进行普查、录音和曲谱记录。 新疆艺术学院于1996年起开设“木卡姆传习班”。 |
五、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
全面系统、准确地保护《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内容与艺术形式以及文化表现形式,对各种流派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给予有效的保护。 从总体而言《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保护内容为保护传承人、保护作品,保护文化表现形式等三方面。 把对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注重加强对承传人(继承人)及青少年“传习”的培养。 将再次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进行拉网式的普查,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建立完整的档案。用录音、录相、数字化多媒体手段等,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作妥善的保存。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进行广泛宣传 | ||
五 年 计 划 | 时 间 | 保护措施 | 预期目标 |
2006年 | 1、召开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政策及立法研讨会。 2、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作专题调查。 3、分别举办首期“维吾尔木卡姆传承中心管理人员培训班”及“维吾尔木卡姆传承人员培训班”。 | 完成建档工作。 接班人(承传人)基本能担当起传承任务。 | |
2007年 | 1、开办“维吾尔木卡姆乐器制作师培训班”。 2、在乌鲁木齐举办“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展”。 3、设置“维吾尔木卡姆保护传承中心”。 4、开设“维吾尔木卡姆专修班”。 | 增大“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队伍。 | |
2008年 | 1、举办“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研讨会。 2、编纂《维吾尔木 卡姆》教材。 3、建立“维吾尔木卡姆班社及传承人数据库”。 | 出版论文集。 建立完善的数据库。 | |
2009年 | 1、举办“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演出周”。 2、继续“专修班”硕士研究生招收和培养及系列讲座等工作。 | 加强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理论研究和后备力量。 | |
2010年 | 1、开始筹建“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博物馆”。 2、开始对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所录吐尔地阿洪版《十二木卡姆》重新记谱工作。 | 对“维吾尔木 卡姆”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 | |
保护措施 |
1、制定保护政策; 根据民族自治法,制定保护政策,成立保护政策专家咨询小组,完成相关自治州保护条例。 2、确保保护资金; 在争取中央、地方政府每年拨款外,同时向社会广募经费。 3、资源普查; 在原有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及相关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普查,收集整理。 4、人才的保护与培养; 对民间现有传承人进行保护,分别评选自治区和地区、县三级维吾尔木卡姆传承人才,并相应的发放特殊津贴。 5、深入开展“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理论研究工作,举办 “维吾尔木卡姆”研讨会、编纂《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文献内容索引》、建立“维吾尔木卡姆班社及传承人数据库”等。 6、开展展演活动并筹集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博物馆。
| ||
建立机制 |
将“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保护工作列入当地政府和文化管理机构日常工作内容,建立民间自发的广泛的代代传唱和政府自觉的保护相结合的机制,是使“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长期传承下去的基本保障。 为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2005]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化部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将于近期通过正常法律程序,出台保护条例。
| ||
依据说明 及 其 经费预算 |
| ||
备注 |
|
六、省级专家论证意见 省级论证专家名单 七、省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意
见(略)
专家论证组长(签字)
二○○五年 月 日
|
省级论证专家名单 |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单位 | 职称 | 专业 | 签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参与论证的专家人数不少于5人。
七、省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意见
签章:
二○○五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