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紫金县文化馆
搜索
分享
关闭
Login
关闭

花朝戏

花朝戏起源于明清宗教色彩浓厚的神朝。神朝是客家民俗活动一种的祭祀形式,神朝祭祀使用的庙堂音乐与民间小调相互融合,发展成为民间特色的花朝音乐,并发展了花朝唱腔。戏中道白、唱词采用客家方言。1904年由紫金县人叶春林创建了第一个花朝戏班。随后紫华春、庆祥春、庆长春、定华春、胜华春等戏班相继出现,盛时全县有19个戏班,100多艺人。后来流行于粤东客家地区十多个县、市,至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

1958年,紫金县花朝戏剧团成立,花朝戏迎来新的发展时期,数以百计的创作、改编、移植的新剧目搬上城乡舞台。1963年我县花朝戏剧团在广州演出时,主要演员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中国现代最杰出戏剧家曹禺为花朝戏题赠“山沟里的山茶花”。1992年参加文化部在泉州市举行的全国“天下第一团”剧目展演。1999年紫金县被省文化厅授予“民族民间艺术(花朝戏艺术)之乡”称号。2006年5月,花朝戏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朝戏题材多数取自于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宣扬忠贞爱国、惩恶扬善、向往婚姻自由等积极主题。尤其是客家人所崇尚的儒家思想、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等人文精神,在花朝戏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剧本唱词的发展,带有社会形态转变中的许多特点,如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的转变等在作品中时有体现。因此,花朝戏无论从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和学术研究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近年来,创作了革命题材大戏《烈火红颜》以及小戏《溪水长流》、《守土情深》、《收网行动》、《大漠胡杨》、《农保情》、《下访》、《抗洪归来》等花朝戏小戏;移植了《婚姻大事》、《十里花香》、《浪子情缘》、《云翠仙》等一批大型剧目。平均每年创作花朝戏剧目2至3个,移植剧目1至2个。2008年组织剧目参加上海世博会展演,2010年花朝小戏《溪水长流》参加全省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专题文艺汇演荣获一等奖。2011年传统剧目《双花缘》参加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汇演荣获剧目奖。2012年花朝歌舞《对花》参加河源市举办的中国客家文化节开幕式艺术精品汇演荣获银奖,同年剧团应邀赴澳门演出《圆镜记》等节目。2013年花朝戏选段“天上牛郎织女星”参加第九届广东少儿艺术花会展演荣获铜奖;同年赴香港演出花朝戏精选唱段等节目;同年举办了首届花朝戏展演大型活动,30个花朝小戏(折子戏)节目在县城文化广场舞台进行了展演,演员达200多人;同年剧团首次走出国门赴马来西亚庇市演出。近年来,县花朝戏剧团认真开展送戏下乡和花朝戏进校园活动,每年演出近百场。